• <bdo id="xpxcj"><meter id="xpxcj"></meter></bdo>
    • <bdo id="xpxcj"><meter id="xpxcj"></meter></bdo>
      <bdo id="xpxcj"><meter id="xpxcj"><bdo id="xpxcj"></bdo></meter></bdo>
      <center id="xpxcj"><optgroup id="xpxcj"></optgroup></center>

      瑪麗娜和烏雷姓名配對?瑪麗娜與烏雷

      admin 227 0

      【前言】瑪麗娜和烏雷姓名配對?瑪麗娜與烏雷?攻略問題解答,快速解疑答惑“瑪麗娜和烏雷姓名配對”的正文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他們這樣談論愛情:親密與心碎的愛之藝術 | 情人節

      又到情人節,“愛與親密”的話題兜兜轉轉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里,年復一年借節日之名獲得數不勝數的敘事關注。盡管2月14日的圣瓦倫丁節源自基督教傳統,愛情的感召力及其極富煽 *** 彩的特質卻能夠跨越不同的文化語境,使其從私領域中出走至大眾視野。愛是命定的天賦,在親密愛、 *** 、人 *** 、公共愛的交迭對話中豐富其內涵;愛亦背負了歷史和文化的重擔,它之所以成為人們創作與研究的重要母題之一,正是因為它以內在于語言的形式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驗綁定在了一起。

      人們對于愛情主題的文學影視作品并不陌生。今天,我們希望這里呈現一些談論愛的另類視角:博物館與藝術館中的展品如何能夠成為凝結的愛的意象?藝術家們對當代愛情有哪些觀察與思考?愛情能否與更具公共性的社會關懷相聯系?

      親密是愛。云圖映畫聯合今日美術館推出了“愛的藝術:親密”全球影像藝術大展,展覽于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展出,以視覺媒介的形式呈現當代藝術家對親密關系的熱切思考與積極探索。展覽既涵蓋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小野洋子等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她們從女性體驗情感的角度出發,以大膽創新的行為表演與藝術裝置探索“愛”的多元表達形式。同時,該展覽也展出了一組實驗性與未來感十足的影像作品,旨在討論社交網絡、虛擬空間與消費主義對親密關系的形塑,作為對當代無數新型親密形式的回應與反思。

      心碎亦是愛。2018年6月,世界第一家、也是最負盛名的克羅地亞心碎博物館在上海迎來了它的第50場全球巡展,吸引了無數中國觀眾慕名前去,這也是它首次來到中國辦展。坐落于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市上城的這家心碎博物館誕生于2006年,擁有世界各地失戀者捐贈的1000多件展品,并在2011年被授予“歐洲最有創意博物館獎”。心碎博物館的聯合創始人奧林卡·維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魯比希奇原是一對情侶,在分手之際萌生了一個“安放曾經親密無間、千金難買的記憶”的想法。以更富有詩意的解決方法來處理已然結束的戀情,這是他們創辦心碎博物館的初衷。

      克羅地亞的心碎博物館

      2011年,心碎博物館的同名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館》上市,書中收錄了200件藏品,每一件藏品的圖片旁都附有捐贈者的說明文字,講述此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去年10月《心碎博物館》中譯本面世,將200個“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呈現到中國讀者面前。

      親密關系的當代形式:情欲碎片與心碎物品

      情書、情詩、當面告白,人們習慣于且偏愛以文字和語言傳情,這是因為它能較為直觀地傳達表白者的心意,也是人們默認的正統交流方式。而將抽象曖昧的情感轉譯為聲形俱備的語言也并非一件容易的工活,更何況情感的曼妙之處往往在于其難以訴之于口的特性,不過這番勞累也是戀愛者樂意承受的甜蜜負擔。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承載情感的媒介也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區隔、風俗的流變等變換不同的面目,就算是最基本的文字傳播,也不再僅限于在紙筆之間做文章。在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社交網絡與人工智能都參與了這場情愛的轉譯活動,也使得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更為多元立體。“愛的藝術:親密”中的諸多展品都展現了這份裹挾在親密關系中的現代性。

      獨白劇場(Monologue Theater)展出了翠西·艾敏的作品系列《承諾愛你》。將霓虹燈作為表達媒介是翠西·艾敏典型的創作風格,這也造就了她對情愛語句的另類書寫。《承諾愛你》由數塊電子屏幕組成,每一塊屏幕上都有一句經典的表白話語,比如“When I hold you, I hold your heart”,“Love is what you want”,“I listen to the ocean and all I hear is you”。霓虹燈管被彎曲成手寫字體的模樣,拼接出了這些與愛相關的感受和思想。與《承諾愛你》有著相似呈現方式的,還有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該作品將九首來自各個國家的古今愛情詩歌的詩句打亂,再重新拼接為一首高度抽象的冗長詩歌。這首長詩被翻譯為十三種語言,以視頻滾動播放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盡管這首被重組的詩歌讀來并沒有連貫的敘事與深刻的含義,但所有人都能夠明白它在述說關于愛的故事。

      翠西·艾敏的作品《承諾愛你》

      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

      這些告白的話語和情詩就像愛一樣,就其本質而言,既令人困惑,又有一種凝聚的力量,正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反復剖析的愛與語言之間的辯證關系——“我愛你,這一具體情境不是指愛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愛的反復呼喚本身。”作為結構主義者的巴特將戀愛體驗與戀人之間的情緒故事演繹為語言的蒙太奇游戲,用極富象征意味的符號描繪了諸多經典的戀愛情境。而當語言負荷了過載的情緒能量之時,它也導向了模糊不清的情愛路途。

      《戀人絮語》

      [法]羅蘭·巴特 著 汪耀進 武佩榮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在未來劇場(Future Theater)展出。該作品由劉嘉玲演繹,呈現了一個艷麗女子的心事獨白,她穿梭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向觀眾訴說一些朦朧的心跡與真假參半的回憶。劉嘉玲獨白內容的靈感來自于程然收到的一封包裝成 *** 邀請函的欺詐郵件,其中充斥著挑逗的語句和曖昧的邀約。圖像強化了文字的表現力,借由演員的自述表演,雜亂無序的文字自然地拼接為一個立體的女人影像——寂寞、神秘又充滿誘惑力。她既是都市人對于情欲形象的慣性想象,又映射了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復雜聯系。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

      除了語言文字,物品也是承載感情的重要媒介。《心碎博物館》的藏品就展現了人們將抽象的親密關系實體化的諸多嘗試。比如一張寫著“Pay attention to me”的紙條、一雙不合腳的紅色運動鞋、一款同時送給妻子與外遇對象的海龜掛墜。奧林卡·維斯蒂卡在《心碎博物館》的引言中寫到,他們希望心碎博物館成為所有逝去的、痛苦的愛情記憶的保險柜。盡管有形之物終會消散,但總比人轉瞬即逝的感情與似是而非的回憶靠譜,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在戀愛時互贈物品、將它們視作感情的確證和依托的原因。物品作為感情的能指而擁有了意義,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它甚至扮演或替代了感情本身。

      《白色紳士鞋》:“我很開心,再也不用時不時穿上這雙白色紳士鞋來取悅她了。”

      因此,維斯蒂卡與格魯比希奇試圖通過“展示”這些物品,幫人們完成“告別這段感情”的儀式。但心碎博物館的別出心裁之處,或者說頗具當代性之處,在于創始人將所有物品統一在了“失戀”、“心碎”的主題之下,以一種莊嚴的方式來紀念一段不完美、痛苦甚至是毀滅性的人生體驗。對“大團圓”故事與完美敘事體的破除,也映射了我們所處時代的某種思潮:以直面的姿態對待殘缺但真實的生活圖景。作為構筑對特定群體有意義的生活秩序和集體身份的文化性機構,博物館對“心碎”面向的選擇和參與者的積極反饋,也反映了“肯定苦難”與“重新開始”在當代價值觀念中的重要性。

      《心碎博物館: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

      [克]奧林卡·維斯蒂卡 德拉任·格魯比希奇 著 王紹祥 譯

      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10

      身體與在場:愛與藝術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愛將人與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要求參與者全身心的投入與專注,在“愛”自身的話語框架中保持“在場”狀態。但現代工作生活的快節奏使得“愛”的時間成本顯得如此高昂,與此同時,正如程然的作品《信》所揭示的,虛擬經驗與真實情感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且難以分辨,“愛”似乎也成為了若即若離、飄忽不定的閃爍存在。“將時間與愛可視化,”這是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面對這場“愛的危機”所給出的回應,通過這場活動,她也在探尋愛之于自身的意義。

      2010年春夏之交,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了大型回顧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她本人也親自參與了“藝術家在場”行為藝術項目的表演。在展覽進行的三個月里,阿布拉莫維奇每日都會坐在一把木質椅上,等待觀眾輪流坐到她的對面。雙方都被禁止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交流,只能夠通過對視的方式接觸。報名參加這場行為藝術實驗的人不計其數,還有無數特地從大洋彼岸趕來的參與者,圍觀的人也總是把場地堵得水泄不通,許多觀眾在短暫的沉默對視中感動落淚。此次展覽的 *** 莫過于阿布拉莫維奇與其前情人兼藝術搭檔烏雷的重逢,二十余年未聯絡的兩人在木桌的兩端以淚水與緊握的雙手達成了和解。紀錄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跟隨記錄了此次展覽的全過程,并回顧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之間的愛恨故事。

      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在“藝術家在場”的表演上重逢

      “愛的藝術:親密”永恒劇場(Eternity Theater)為觀眾們呈現了這部紀錄片,同時該展覽也收錄了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年輕時共同制作的兩部行為藝術影像作品《剩余能量》與《戀人:長城徒步》。兩人相遇所帶來的火花和藝術能量極大地豐富了他們作品中的情感張力,并使得“愛與親密”的母題與他們一生的藝術創作緊密纏繞。《剩余能量》以身體對抗的方式展示了親密關系的脆弱、不確定性和關系給雙方帶來的恐懼與創傷;《戀人:長城徒步》則更像是一場告別儀式——兩人分別從山海關與嘉峪關出發,花了三個月走向對方,在陜西二郎山相遇后,兩人擁抱揮別,從此不再聯絡。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共同創作的作品《剩余能量》

      對于阿布拉莫維奇而言,愛既是藝術表達的話題,也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她在紀錄片中表示,她的身體是她工作的主題、對象和媒介。她不僅以挑戰生理極限的行為探索兩性關系的邊界,還以“身體在場”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愛的空間”。在她看來,“藝術家在場”的意義在于任何坐在她對面的人都能夠和她產生直接、獨特且緊密的聯結并得到關注和尊重,這是對一個速度太快的世界的抵抗,她要求人們慢下來。阿布拉莫維奇和參與者在沉默注視中互相給予的無條件的愛與注意力,給她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輕盈與和諧的神圣感”。在這些冒險式、實驗式的創作實踐中,愛與藝術都成為了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宏大之愛:超越私密情感的社會力量

      愛之于個人的意義紛繁變幻,對于《心碎博物館》展品的捐贈者而言,愛是一場回味無窮的情欲體驗或一份穩定熨帖的精神支持;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眼里,愛與藝術相伴常在。但愛是否是獨屬于私密領域的個人體驗?它是否擁有更為普世的意義?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發明了“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強調未定型的社會意識與過程中的鮮活經驗——我們所體驗的人類感情不全然是“主觀感性”的結果,也受到具體社會經驗與社會關系的影響。不同于嚴謹的學術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的人們與藝術家們以一種更直觀、更具美感的方式闡釋了愛的社會性意義。

      狗項圈燈、彈簧床墊、從脛骨里取出的螺絲釘、伽利略溫度計、填字游戲……《心碎博物館》中的展品既有平淡無奇的,也有荒誕怪異的,但每一件展品都有著共通的特性:不事修飾地講述某次極其私密的感情體驗。它們展現了過去一百年里世界各地的人們真實生活的瞬間,也反映了這些人們所處時代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問題。

      懷著“無私的愛能夠改變世界”的想法,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曾將1969年的蜜月旅行轉化為一場反戰行動。彼時越戰已持續14年。兩人先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酒店和蒙特利爾的伊麗莎白女皇酒店舉行了“在床上”(Bed-in)行動,旨在宣傳“ *** 不作戰”(Make love, no war)。這是一場空前未有的行為藝術表演,行動持續期間,這對夫婦穿著睡衣在床上與媒體、政客、粉絲等各類人群會面,談論人權與戰爭等議題。

      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的“在床上”反戰行為藝術表演

      這場行動的影像記錄《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也在“愛的藝術:親密”行動劇場(Action Theater)展出,展覽還重現了這場表演發生的場景——一間貼滿反戰標語的酒店房間內,一張擺放著樂器與鮮花的大床。紀錄片中,列儂將他們看似偏激的行動定義為一次日常性的嘗試:“就像賣肥皂,會有人說這沒有用,那么你也可以去做一些你能做的有用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嘗試過和平,所以默認暴力是唯一的途徑。總有一天,人們會知道,和平和暴力是不一樣的。”48年后,小野洋子再度回憶起她與約翰·列儂共同發起的“在床上”行動,坦誠承認“1969年,約翰和我都太天真了”,但她同時也相信, “這個影片是有力量的,我們當時說的話,現在也可以被聽見。”這封獨白信同樣也作為一件展品被收藏展出。對和平與善意的信仰和追求使得愛情不再局限于一份私密情感,而轉換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力量。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反戰的社會潮流相結合的愛,擁有了更為多元的公共面向。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一個藝術家要避免愛上另一個藝術家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大眾的目光中,是1988年。那一年,她和自己的戀人、藝術合作人烏雷分別從山海關和嘉峪關出發,相向徒步長城。經過三個月的行走,兩人最終相會,擁抱在一起,宣布結束長達12年的戀情。這個作品名叫《情人?長城》。它真是個絕妙的暗喻:一對戀人在長途跋涉的相會后,迎來的,卻是愛情的結束。號稱“行為藝術老奶奶”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她的愛情和藝術纏綿不休,也因此驚世駭俗……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于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從小就受到壓抑式教育,甚至經常挨打,被忙于革命的父母所忽視,因此敏感而脆弱。但同時,她的母親丹妮卡為她安排了很多文化課程,學習法語和英語,去古典音樂廳、歌劇院、俄國芭蕾舞團,甚至在12歲那年去了威尼斯雙年展,看到了眾多激進的新材料藝術作品。她開始對繪畫產生極大的興趣,并因此獲得母親給予的一間工作室。

      也許是童年經歷和性格決定了阿布拉莫維奇后來的創作風格,她最終走了叛逆傳統藝術的道路。阿布拉莫維奇雖然畢業于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受的是蘇派美術教育,但她開始嘗試用傳統的技法畫一些極端的題材,比如車禍現場的暴力性和即時性。之后,阿布拉莫維奇和幾個同學組建了一個藝術小團體,并逐漸接觸行為藝術。

      阿布拉莫維奇長期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先后旅居德國、荷蘭、巴西、美國等地,是標準的“國際公民”。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和探索,她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從1970年代開始,阿布拉莫維奇利用自己的身體創作,通過制造險境及各種自殘的手段進行有關身心極限的思考。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是“節奏系列”(Rhythm)。她將自己置身于濃煙烈火之間的木質五星圍欄中直至燒傷昏迷、瀕臨窒息,最后被搶救出來(《節奏5》Rhythm 5, 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類藥物,在身體和意識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緩慢復蘇(《節奏2》Rhythm 2, 1974)……而最著名的一次行為藝術表演,是1974年的《節奏0》,她首次嘗試現場互動。觀眾可任選包括槍、菜刀、鞭子等72種危險道具,對她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阿布拉莫維奇不作任何反擊。直到有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了她的頭部,她才流出了眼淚……

      在這些極端的作品中,她像一個被遺忘的孩子,通過不斷弄出聲響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她一輩子都在求關注,各種極端的行為藝術,相當于小時候干壞事吸引大家的目光,得到關愛。或者,她希望尋找到一種生命的平衡,可這平衡又在哪里?或者,她一直在等待,那個叫烏雷的男人的出現。

      1975年,29歲的阿布拉莫維奇遇到了烏雷(烏維·賴斯潘),從此在愛情和藝術上都改變方向。而也因為烏雷作為她藝術上的合作伙伴,使她的愛情和藝術一直纏綿不休。愛情的開始,帶來藝術上的改變,而愛情的終結,也必將讓她的藝術之路從此顛覆。

      據《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傳》(金城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詹姆斯·韋斯科特著)里的詳盡描述,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在一次節目中相遇,烏雷被安排作她的助手。而在節目后的聚餐上,兩人發現彼此的生日都是11月30日,而且日記本上的那一頁都被撕去。他們都憎惡的自己的生日!神奇的緣分將他們拉到了一起。這期間,阿布拉莫維奇本有一個丈夫內沙·帕利帕維奇,但他們更像一對不居住在一起的朋友。

      在跟烏雷熱情的纏綿之后,阿布拉莫維奇回到貝爾格萊德,更加感覺到故鄉的壓抑。她感覺自己像呆在監獄,每天躺在床上給烏雷打電話。重新回到從前的藝術圈子,進行新的創作,可她一點不開心,在煲了無數的電話粥之后,他們相約再見一面,地點定在布拉格,阿姆斯特丹和貝爾格萊德中間的一個城市。他們在這里決定正式在一起,并準備了一個紅色硬殼筆記本,寫上兩個人的名字。熱戀中,他們合作了第一件作品。阿布拉莫維奇決定搬到阿姆斯特丹去,跟烏雷同居。

      兩人開始合作實施一系列與性別意義和時空觀念有關的雙人表演的作品。他們共同創作的作品主題鮮明,影響廣泛。其中的一些作品被命名為“關系系列”,如:《空間中的關系》、《移動關系》《時間關系》《勞動關系》等,表演的地點則橫貫歐洲的多個國家,參加了包括卡塞爾文獻展、巴黎雙年展、科隆藝博會在內的多種藝術活動。在《空間中的關系》作品中,他們赤裸著身體,在20米開外相對奔跑,讓裸體撞擊在一起。在無數次的撞擊中,阿布拉維莫奇甚至跌倒在地。這種看上去像互相傷害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彼此的信任。

      兩人的關系猶如異首同軀的聯體生物般難以分割。為了在一起創作行為藝術的理念,他們買了一輛雪鐵龍篷車,把所有東西都搬了進去,生活在里面。他們開著車在歐洲旅行,一起創作行為藝術。

      他們創作了一個名為《休止的能量》的作品,兩人各持弓和箭的一頭,傾斜站立,箭頭直指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麥克風放大著兩人逐漸加快的心跳和烏雷不均勻的呼吸聲。行為持續了四分鐘,如果烏雷有一秒鐘不專注,箭頭就會刺入阿布拉莫維奇的心臟……這種高強度的“信任”除了更多的藝術意味,似乎也在無限“升華”他們的感情。熱情和壓力并存,繃得太緊的愛情之繩,正在帶來陰影……

      誰也沒想到。這對看上去無比般配的藝術家情侶,卻漸行漸遠。1984年,阿布拉莫維奇有了外遇。

      在遭遇阿布拉莫維奇之前,烏雷是使用照片來進行行為藝術作品的,一度是寶麗萊公司的圖片顧問。他用拍立得拍下自己的自殘照片,令人震驚。在與阿布拉莫維奇走到一起之后,他們開始合作完成一些作品。但是,阿布拉莫維奇逐漸成為馳名世界的頂尖藝術家,游走于各種社交場合,而烏雷更多時候成為一種陪襯。

      更多的矛盾開始出現。1982年,他們在一些作品中做禁欲試驗,此后,烏雷因為患疝氣進行治療。兩人不再有性生活,交流漸次疏遠。這種生活給阿布拉莫維奇帶來乏味感。1984年,阿布拉莫維奇到舊金山藝術學院授課,遇到了羅賓·溫特斯,他們在藝術上進行合作,并走到了一起。這是一次背叛。但烏雷奇怪地原諒了她。阿布拉莫維奇再次無可救藥地回到烏雷身邊。

      但是,到了1987年,他們終于遭遇了更為嚴重的現實。烏雷的兒子馬克·亞歷山大冒了出來,又冒出一個名叫朱利安的15歲兒子來。朱利安的出現,成為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關系的最后一擊。因為從1975年相遇以來,烏雷一直隱瞞了這些真相。

      阿布拉莫維奇認為自己根本不了解烏雷。他們一起相愛、生活,完成藝術作品,彼此完全信任,她認為他們應該是一種心靈相通共生關系,但烏雷隱瞞了自己最重要的秘密。

      他們開始公然在客人面前爭吵,甚至在對作品的處置上,比如是否出售,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因為他們要準備徒步長城的經費。之前禁欲時期短暫的外遇和背叛,再度被提起。

      徒步長城的計劃已經準備很久,雖然貌合神離,他們還是必須一起去完成。這注定成了這對藝術情侶12年關系的最后一站。

      1988年3月30日早晨,《情人·長城》開始,阿布拉莫維奇登上山海關,向西行走。而烏雷在同一時刻登記上戈壁灘中的嘉峪關,向東行走。這種相向的徒步行走,施行者又是一對情侶,難免讓人產生過度升華的,關于愛情的聯想。但只有他們自己清楚,這次相遇的儀式,將不是他們愛情的高潮,而是結束。

      在經過90天的跋涉之后,他們筋疲力盡地在陜西省神木縣二郎山的一條布滿道、佛、儒三家廟宇的峽谷里相遇。他們互相擁抱,卻一點不像電影里的浪漫畫面。阿布拉莫維奇淚流滿面,那么溫柔、小巧地縮在烏雷的懷里。可是,他們分手了。

      這讓世人感覺驚詫不已。直到很多年之后,烏雷的一個女性朋友問他:“你為什么跟阿布拉莫維奇分手?她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人。”烏雷回答:“我想我沒那么多魅力。”

      當愛情被打上文藝范兒的光環時,總是給人過于浪漫的幻想。但事實上,所有的愛情在遭遇世俗困境之后,都會變成一地雞毛。傳奇而叛逆的阿布拉莫維奇也不能例外。

      分手之后,烏雷拿走了他們早期共同創作的所有物件、影像與底片,阿布拉莫維奇不得不為使用這些材料而付錢。此后多年,他們都在為這些檔案的保管和使用爭吵不休。

      阿布拉莫維奇只好中止了“二人組合”,開始單獨面對公眾,獨自完成作品。她一度有眾多男朋友,跟很多人發生關系。這些男朋友分布在歐洲各地,他們坐飛機見面,或者通過傳真信件調情。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彼此都認為自己在12年的關系中受到了傷害,是受害者,糟糕得不能再糟糕。

      在與烏雷分手差不多十年左右,她與藝術家保羅·卡內瓦里相識,并最終走到一起。2006年,阿布拉莫維奇與保羅舉行了世俗的婚禮。她已經快60歲了,終于找到安全感,或者說是——愛情的歸宿。保羅在自己的左臂上刺上了阿布拉莫維奇的名字。也就是在這時候,阿布拉莫維奇突然想到:“如果我還年輕,我們應該有一個孩子。”她感覺到了沒能成為母親的遺憾。

      看上去,阿布拉莫維奇正在回歸世俗。另一方向,她更加擅長社交,光芒四射。有人說,事實上,阿布拉莫維奇有了越來越多的媚俗的一面。但于藝術而言,這很難界定。

      2010年,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美術館進行作品“藝術家在現場”的表演。這場行為藝術持續736小時30分鐘,過程中,成千上萬觀眾被邀請輪流坐在阿布拉莫維奇對面,靜靜地看著她的眼睛。1500位陌生人中,有些人甚至接觸她的目光不過十幾秒, 便宣告崩潰,可阿布拉莫維奇卻沒有一絲情緒流露。但是,烏雷也來了,坐到她對面。阿布拉莫維奇沒能繼續保持無動于衷,而是與烏雷握了手。這是在阿布拉莫維奇之前表演中從未出現的境況,強烈感情的沖擊與回憶使她當場潸然淚下。

      阿布拉莫維奇曾說:“一位藝術家要避免愛上另一位藝術家。”而在后來接受采訪時,她卻說到:“我的藝術宣言充滿了矛盾。我人生中最至愛的兩個人都是藝術家……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要避免愛上別的藝術家。”

      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12年的合作與愛情,被稱為曠世奇戀,也是一場與藝術纏綿不休的愛情。或者,正是因為藝術家鋒芒畢露的才華,讓他們彼此刺傷了對方。要避免愛上別的藝術家!可是,除了愛上更加才華橫溢的藝術家,藝術家的愛情又到何處去尋覓?

      1958年在巴黎表演行為藝術空的藝術家是誰

      克萊因

      1958年在巴黎Galerie+Iris+Clert表演行為藝術《空》(The+Void)的藝術家是克萊因在巴黎

      查看更多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人體藝術家、導演、編劇,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父母都是鐵托的擁護者,從小就受到對性的壓抑式教育,這決定了她后來的創作風格——狂野大膽、癲狂自由。她戲稱自己為“行為藝術的老奶奶”,大家尊稱她為“行為藝術之母”,長期居無定所,先后旅居德國、荷蘭、巴西、美國等地,是標準的“國際公民”。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其在行為藝術上的實踐,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

      前幾天從朋友圈看到《十大轟動全球的當代藝術》,其中第二個就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家在場》,像觸了電似的,一下就被她的作品震住了。其實,作為“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早就享譽全球,我也不時的從網上看到有關她的作品,但并沒有去深入了解。畢竟早就離開藝術圈,對藝術只是抱著一種看客的心理。后來無意間跟一個朋友又談到瑪麗娜,他說他也很喜歡瑪麗娜的作品,跟我的看法比較一致,都覺得她的作品關乎信仰。這么一聊,更激起我寫她的沖動。

      巧的是,聽說以前在北京東村一起的女藝術家段英梅1998年去德國后曾經跟瑪麗娜學習行為藝術,如今段英梅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女藝術家,曾兩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德國卡塞爾藝術展等眾多的國際展覽。在感嘆“名師出高徒”的同時,我對阿布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為了這篇文章,為了對阿布其人其事有更多的了解,我與老朋友、藝術家段英梅又取得了聯系,聽她聊當年向瑪麗娜學習行為藝術的往事。

      段英梅2000年開始在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學習行為藝術,2005年,獲得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自由藝術專業碩士學位。在這幾年時間里,她曾多次參與瑪麗娜的行為藝術表演,與瑪麗娜有比較多的接觸。盡管2005年后,瑪麗娜因為創作的需要,旅居世界各地,段英梅與瑪麗娜見面的時間少了,但至今仍保持著聯系。在瑪麗娜的影響下,曾經從事架上繪畫的段英梅開始轉向行為藝術的創作與研究,并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行為藝術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國際知名女藝術家。盡管如此,她仍然沒有忘記恩師對自己的影響,用她的話說:“沒有瑪麗娜,就沒有自己的今天。”

      因此,在這里,特別感謝藝術家段英梅對我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與無私的幫助!

      阿布從事行為藝術創作已經有四十多年,創作了很多杰出的作品,這里僅著重選擇三個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解讀,即1974年的作品《節奏0》《情人—長城》和2010年的《藝術家在場》。從這三件作品可以大致了解阿布的創作脈絡。

      在創作《韻律0》時,瑪麗娜只有28歲,卻經歷了人生中最驚險的一幕,差點為藝術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她在展覽的房間貼出告示,準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水、羽毛等令人愉快的東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甚至還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瑪麗娜把自己麻醉后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并聲明一切后果由瑪麗娜自己承擔。

      表演歷時6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觀眾還表現出了善意,有的人遞給她水喝,有的人給她玫瑰。當觀眾發現瑪麗娜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能力時,便漸漸大膽起來:有人用剪刀將藝術家的衣服全部剪碎;有人用匕首在她身上劃下口子;有人將玫瑰上的刺猛然刺入她的腹部;有女人提議讓男人去強奸她;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放入她的嘴里,意欲扣下扳機,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眼看著自己被施暴的過程,藝術家心中充滿了恐懼,眼中充滿了淚水,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麻醉結束后,瑪麗娜從椅子上站起,渾身累累傷痕,雙目含淚,她緩緩走向觀眾,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現場觀眾開始恐懼,他們紛紛后退,開始四散逃跑。

      這樣的結果,估計連阿布本人和現場觀眾都沒有預料到吧。事實就是這樣的殘酷!瑪麗娜用自己的生命做代價,考驗了人性的底線。

      在通常情況下,因社會道德規范、法律、名譽、地位等等的制約,人還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善”,一旦沒有了制約,那隱藏的“惡”就顯露了出來,這種“惡”就是“罪”的源頭。這種“罪與惡”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意識不到的,都覺得自己是善的,而把“惡”的矛頭指向別人。

      圣經《約翰福音》里有這樣一個場景: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耶穌面前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么樣呢?” ……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

      文士和法利賽人在舊約時代是嚴格遵守律法的人,他們都覺得自己最圣潔,恨不得將那些沒有守住律法的人都置于死地,但耶穌的一句話將他們的驕傲和自以為是都打碎了。“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耶穌不只是向文士和法利賽人發問,而是向全人類發問。面對這句震耳發聵的話,有誰能站得住腳呢!?

      阿布用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向人們提出了這個殘酷而又深刻的問題。所以,在《節奏0》結束后的訪談中她說道:“這次經歷讓我發現,如果將全部決定權交給公眾,那么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1976年,瑪麗娜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藝術家烏雷,兩人在一起生活的點滴都成了他們藝術創作的素材。“他人即地獄”,如果說阿布在之前的表演里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更為激烈和徹底,那么兩人互相傷害時的痛苦來得更為悲愴,前者只是決意,后者還包含了從信任里分裂出的誤解、懷疑、恨意。由于烏雷長期酗酒、吸毒、對瑪麗娜不忠,甚至會在意見產生分歧時打瑪麗娜,瑪麗娜也和烏雷的朋友出軌以報復烏雷。

      在12年同生共死的生活與表演生涯之后,阿布與烏雷的感情在1988年走到盡頭。他們決定以浪漫主義的方式來結束這段關系。瑪麗娜和烏雷來到中國長城,瑪麗娜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自東向西,烏雷自戈壁灘的嘉峪關由西向東前行,他們一點點走近彼此,而心卻漸行漸遠。歷時3個月,兩人最終在二郎山會合,完成了最后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長城》。他們各自行了2500公里,在中間相遇,然后揮手告別。

      與烏雷分手,瑪麗娜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時期后,她的表演主題從兩性轉向了對于故土、戰爭、政治、精神和能量的探索。她出生于一個激烈的年代,父母都是南斯拉夫的軍人,從小在軍事化的管理下長大,在軍人母親的撫養下,生活中的一切都講究紀律和限制,她從未感受到過母愛的溫柔。另一方面,她的曾祖父是一位東正教教主,祖母又是一個虔誠的東正教教徒,經常帶她去教堂做禮拜,這又讓她能夠接觸到人性的另一面。一邊是宗教,一邊是政治,這種兩級化的意識形態交織、碰撞,成就了不一樣的瑪麗娜,也讓瑪麗娜在后期通過政治和宗教的作品重新審視自己。

      所以,凝視或者對視,是阿布后期作品的主要特征。最有影響力的就是2010年的《藝術家在場》。如果說《節奏0》深刻地表現了藝術家對“人性惡”的控訴的話,作品《藝術家在場》則達成了與這個世界的“和解”。

      這兩個行為作品相距三十六年,這三十六年時間,阿布的行為藝術由身體所能忍受的極限開始轉向心理的極限,即由外向內的探索,刺激性的行為越來越少,卻越做越直指人心。

      在2010年5月31日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作品《藝術家在場》中,長發長裙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長達716小時中,接受了1500個陌生人與之對視的挑戰。眾多名人慕名而來,其中包括莎朗·斯通、艾倫·里克曼等。

      在藝術現場持續的過程中,瑪麗娜不是簡單地坐在那邊直視觀眾,她常常會做一個關鍵性的動作:每當一個新觀眾上場時,她會抬頭睜開眼睛,與對方對視,直到對方下場。我通過視頻仔細看了瑪麗娜的眼睛,她的眼神就像一面能洞察人心的鏡子,讓人看到自己的心靈史,任何人碰到這雙眼睛都很難保持鎮靜。許多觀眾在幾分鐘里便失控流淚,有一個體驗完的小男孩在下場以后驚訝地說不出話來,還有一個女生走到瑪麗娜面前脫掉了自己的衣服,最后被保安架走了。

      整個藝術現場的高潮——分手多年的烏雷也在瑪麗娜低頭的時刻悄悄坐到了她的對面,瑪麗娜抬頭睜眼看到是烏雷,一開始還比較平靜,不一會兒便情不自禁淚流滿面,隨后瑪麗娜微笑著主動伸出雙手,烏雷也伸出雙手與瑪麗娜緊緊相握。這意料之外的場面也震動了現場觀眾,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經歷了一系列人生的激蕩起伏、愛恨情仇后,兩人最終達成了和解。當年兩人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分手,二十多年后又以行為藝術方式相聚、和解。

      作為一名藝術家,阿布無疑是偉大的;但作為一個人,她當然有自己的局限。進入21世紀后,功成名就的阿布開始頻繁出現在攝像機前、雜志封面,甚至是秀場前排的觀眾席。而且她成名之后,每次大型展覽,都會請工作室的表演者代替她在展覽現場表演她的那些成名作。她開始遭到人們的批評。

      瑪麗娜的麻煩事還不止這些。盡管所有人都看到了她和烏雷在紐約個展上的動人一面,但烏雷還是為了兩人作品的版權問題,在2016年和瑪麗娜對簿公堂。結果是瑪麗娜敗訴了,賠了烏雷不少錢。

      再動人的愛情也有結束的那一天,唯有耶穌的愛長存!耶穌說:我不再紀念你們的罪愆與過犯!

      烏雷有子女嗎

      沒有。

      烏雷想和瑪麗娜有個孩子,而瑪麗娜則堅定地否決:“我曾是,也將一直是一位藝術家,這是不會改變的。生孩子只會影響我的道路。”在這一點上,瑪麗娜想得很清楚,所以哪怕是面對自己最愛的男人,她也一步都不退讓。

      就在這樣的拉扯之中,他們的感情慢慢淡了,生活中更是摩擦頻頻。

      藝術家烏雷結過幾次婚

      藝術家烏雷結過1次婚。藝術家烏雷的妻子是中國人阿布,烏雷是無與倫比的,作為一名藝術家,他有著最溫柔的靈魂,但他也同樣是一位先驅者、挑釁者、激進主義者、導師、同事、朋友、父親、丈夫和一名尋求光明的人。藝術家烏雷,曾與阿布拉莫維奇綁定在一起,作為著名的行為藝術情侶為人所知。他是阿布拉莫維奇曾經的情侶和一系列行為藝術作品的合作者。1975年,烏雷與朋友共同創辦了DeApple藝術空間。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來到該空間進行了一場行為表演,并與烏雷相識。此后12年,他們一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先驅的藝術情侶。認識阿布拉莫維奇后,烏雷不再深挖自己的陽性和陰性面向,而是與阿布拉莫維奇一起追求一種統一的、雙性的狀態,一個雌雄同體的存在。二人有著驚世駭俗的才華,他們的相戀和行為藝術緊密聯系在一起,兩人常常通過藝術表演,探討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之后更是發表了一部又一部驚人且著名的藝術杰作。

      【總結】瑪麗娜和烏雷姓名配對?瑪麗娜與烏雷?的問題有了答案,更多關于“瑪麗娜與烏雷”的攻略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瑪麗娜和烏雷姓名配對

                              ??注意《在線測算》付款后顯示結果!

      抱歉,評論功能暫時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一本大道加勒比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导航|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色先锋资源久久综合5566|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噜 | 图片区精品综合自拍|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 狠狠色综合久色aⅴ网站|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 久久久久综合网久久|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综合下载|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网站|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