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的地方?不懂就往下看,精細化講解“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的內容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初中生如何把愛國妥實到實踐
首先,要明白愛國使命的意義
作為當代中學生,首先你是學生,要注重學習,學習好了報效祖國,回局仿饋社會,把祖國建設強大了,社會建設美好了,就是最好的愛國。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真正強大的時候是不會受到欺侮的。君不見,美國強大的根源在于人才!
其次,正確表達愛國情。
愛國不能訴諸暴力!拒絕暴力,理性愛國!!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歷史限定。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必須審時度勢,牢牢把握什么是我們正在全力做、應當做、必須做的事,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定團結局面。
第三,要懂得責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我們要把愛國的熱情轉化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要刻苦讀書,立志成才。我們一定切記空談,愛國就要腳踏實地,把自己對祖國的愛,體現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
第四,懂得遵紀守法 社會發展需要有序進行,每個成員都應當自覺遵守社會的規范。在一個法制的社會里,不應當也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違法行事。“愛國無罪”但愛國也必須依法進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趁機混入愛國者行列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甚至做出有損于國家的事情。愛國是好事但一定要依法理性。愛國不是虛幻的口號,需要尊重他人的財產權利,維護公共秩序。 怎樣做才是愛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一、了解革命歷史,培養民族榮譽感
“中國人”!多么神圣的字眼!身為中國人,我們就有義務了解祖國的革命史,知道它的成長過程,知道為了它的成立而光榮犧牲的革命先驅,清楚他們的英雄事跡,沿著他們的足跡,尋找中國的昨天!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學習他們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學習他們英勇無畏、大公無私;學習他們心懷祖國、為國爭光;學習他們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在先烈們身上,我們看到祖國的希望,他們的愛國熱情怎能不讓人們為之感動?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覺得,大學生愛國,首當其沖是要了解中國桐歷纖革命史,培養民族榮譽感,為自己能成為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生長在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得不讓我們為之自豪。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讓后人驚嘆不已。這之中,自然留下許許多多的典故和傳統美德。比如: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謙虛禮貌、團結互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祖國用時間沉淀下來的珍貴“遺產”,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與感悟。在此,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亙古不變的傳統。 孰不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這一消息傳出后,社會各界無不為之震驚。傷亡不計其數,失蹤人數更是與日俱增。面對這一災難,全國人民無不哀悼流淚,看著一幕幕悲劇的上演,身為一奶同胞的我們怎么忍心眼睜睜看著四川人民受苦而袖手旁觀?目前,社會各界人士在沉重哀悼死難者的同時,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主動捐款捐物,其中還有很多人獻出自己的爛昌鮮血去救助那些危在旦夕的人們。他們的行為為援救工作提供了極大幫助。國家更是調集大量人力物力前赴四川災區進行緊急救援。中國武警部隊、解放軍、消防官兵及大批醫護人員早已做好一切救援準備,進行了實地救援。面對這一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災難,我們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患難與共,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的時候到了,面對這一挑戰,我們不會選擇退縮,大家手牽手、肩并肩,顯示出團結一致的精神,面對困難,我們勇往直前!作為一名大學生,難道不該在這樣的緊要關頭盡自己的一份責任,表現自己的愛國熱情嗎?近日,全國各地大學生紛紛組織“捐款捐物,抗震救災”活動,并且集體默哀,點燈為死難者祈福!這些大學生的行為,無一不證明他們的愛國熱情。國務院規定5月19日至5月21日為全國哀悼日,這三天當中,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并且下午14時28分,每個人都要默哀3分鐘,為死去的同胞哀悼,為災區的同胞祈福。大學生們手持蠟燭,眼含淚光,為遠在天國的死難者哭泣,為還處在廢墟中的遇難者祈福······這樣的行為難道不證明他們的愛國之情嗎?
三、修身養德、博學志遠
“修身養德”不僅僅是對大學生的一種標準,更是每一個人所應做到的。如果人們的自身修養都達到一個標準的話,相信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生活在一個好的和諧的社會就不再是個幻想。 “博學志遠”對于當今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知識的海洋,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探尋與鉆研,能夠博學,說著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你可能讀過很多方面的書,但你并不一定會懂每本書的實質,認清它的價值。志遠更是難上加難。人要學會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這就需要考驗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擁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并為這個長遠的目標付出努力! 寒窗苦讀十余載,只有能踏入這大學之門,才能有更好的機會學習更多更深奧的知識,那么,真正來到大學之后,是否還能像想象中那樣完美的度過大學時光呢?在大學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展示自己,每個人也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時間大部分由自己控制,你可以用一部分去學習如何修身養德,為人處世,你也可以花一部分時間去博學知識,探究知識寶藏。但,當今時代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所以,打好基礎為祖國貢獻力量的大學生們,從現在起,就要記住修身養德,博學志遠,為自己的愛國付諸行動吧! 四、涉足社會、參與實踐
所謂“學以致用”,就是號召學生們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那么,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公,我們更該早日投身社會,把握每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要有科學的頭腦和熟練的動手能力,并將二者結合起來去創造。如果,只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卻不能應用到實踐中去,便等于是空中樓閣,反之,只知道如何做,從不懂得用頭腦去考慮問題、去創新,總是墨守成規的做一件事,就等于事死做。單有任何一面,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必須二者結合才可以。處于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過渡段的大學生們更是如此,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既要有所學,又要又所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更好的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與此同時,也展露出其愛國的熱情。既然事愛國,就要有所為,有所做。
當然,學以致用也僅僅是根本。要想真的能夠涉足社會,融入社會,你還必須了解社會,了解其發展趨勢和所求。當前,我們要緊跟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學習十七大精神,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要想做到這些,你就必須學會關注社會的發展,關心國家的走向,歸根結底,還是要愛國!
五、關心國家大事
古人有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對于我們這些國家的棟梁們呢?國家的興亡更像是一種責任。“大學生”是一個強大的社會團體,他們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對于國家發生的大事,他們的反映,更代表了廣大知識分子的態度。
去寺廟為死了好多年的人點燈有用嗎?
有用。爛埋
到寺院點燈不但對剛剛去世的人有用,即使去世一百年都有用。另外,點燈不但可以利益亡者,幫助活著的人點燈一樣可以得到增上智慧與財富的利益。
如果家里面有佛堂,也可坦芹以在家里面點燈供養佛菩薩,對自己和家人利益很大。但讓歷畢是在做點燈這件事的時候,最好點燈前或者點燈的時候發大愿,點完燈后回向,這樣不但今生能夠獲得利益,后世一樣可以得到利益,最后還可以成佛。
關于汶川大地震的文章
汶川大地震:默哀與祈福!2008-05-13 01:281
2008年5月12日,整個下午在一種不祥的平靜中上完課,當我打完水回到宿舍時,忽聽舍友宣布了這個石破天驚的消息:就在這個下午的14時27分57.9秒,在汶川縣漩口和臥龍之間發生里氏7.8級地震!!!
一開始報道的死亡人數只有4人,但是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東、陜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蘇、上海、浙江、廣西、云南、貴州等全國大部分省市版圖都有明顯震感,由此可知震中震源之深,地震波才會輻射到如此之大的范圍;若是震源淺的話,汶川縣這下可能會有更悲慘的事情發生。
最令人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到了晚上,新浪網報道公布的死傷人數急劇上升,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再一躍而至成千上萬人……(到目前為止僅四川省就有8533個無辜而不幸的生命死于這場災難,傷者更是數以萬計),而且這個數字只是暫時能統計到的,在這個數字之外,更是有多少雙被遺漏的眼睛和延口殘喘的軀體在一線鼻息中懵懂、喟嘆、恐懼、哭嚎、絕望、掙扎……
我不敢想象過去這個夜晚,還會有多少條零落生息瑩瑩晨露般的無辜而不幸的生命將從此消失,永遠而無情地被抹掉。
2
我所在的城市遠離川蜀之地,本就有些麻木的身體基本上沒有震感。但最近的天氣總是有一些異常,將近入夏了竟然還陰冷的厲害,有次在路上聽到這是這座城市自1951年來同比最冷的一年。下午上的是文獻學課,很多人都穿了外襪核吵套去了。一切貌似都很正常,只是一向嚴謹的老師在講課中間突然回了條短信,并強調說只回了一個字。
后來我想他接短信的時間差不多是地震剛發生過的兩三點鐘,如果沒猜錯的話,是有人發短信問他這邊有沒有地震,而他回的那個字應該就是——沒!
而就在此刻,有多少鮮活的生命被埋于垮塌的斷墻和倒掉的樓體下:都江堰聚源中學18個班學生被埋 死傷人數不詳;四川德陽部分學校樓房垮塌 一批學生被埋;北川老縣城被塌方的巨大山體全部掩埋 ……這樣的報道著實讓人不忍卒讀。
我們在慶幸自己幸運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并悲憫這些血淋淋的無辜而不幸的生命!這無疑將是我們公共救災意識的大考驗。
3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詩經·小雅》)——在遠古而深邃的有如“純粹的藍色”(特拉克爾語)的漫漫長夜,國人似乎始終是所謂的“大寫的人”,是天不怕地不怕“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毛澤東語)的主體性的絕對高揚者,以至于在天災面前頻頻出現“戰勝”的字眼。
與我們的“不畏”和“不愧”不同,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于內心生發出愧對感,尤其是愧對自己的死亡,據說他們在一般性上可以被稱作:詩人。而與這一般詩人也不同,另一個大詩人博爾赫斯有一首詩,題為“愧對一切死亡”——這足以讓世上好些詩人自愧竟然還在寫詩(劉小楓語)。
“死者不是一位死者:那是死亡。”按博爾赫斯的意思,一個人自己的死亡仍然是實在,而“一切死亡”卻是不實在,而又氏配無處不在。眼下的災難讓告侍每一個幸免遇難的人真切地感覺到,死亡就在我們周圍發生著:清新的空氣在死亡,清澈的河水在死亡,斑斕的樹木花草在死亡,鮮活的各類生命在死亡……今天,我們面對的死亡可能比博爾赫斯所感受到的更加“一切”——“死者一無所在,僅僅是世界的墮落與缺席。”
能戰勝災難和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的唯一希望就是愛——與受苦和犧牲連接在一起而實現的愛、同心、關切、祈禱和溫情的撫恤。
4
“此刻,這世上某地,無端端有人死,眼望著你。”(里爾克語)——當你讀到這樣的詩句,你的心如果不是麻木到遲鈍的程度,我相信你都會被那只“望著你”的眼睛刺痛而感到羞愧。
此刻,就在此刻,在這世上有一個被名山大川環繞、深居素有“天府之國”美稱的川蜀腹地的叫“汶川”(這個名字那么美,因汶水而得名,以至于讓我聯想到家鄉的汶河)的縣城,以及其他更多的地方,正“無端端”地有人在死……而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同樣具有零落生息瑩瑩晨露般的人生,我們“到哪里去尋得一樹花枝,以寄托自己這隨黎明到清晨的轉換瞬息而消失的身體?”
與這些死亡相伴隨的是我們心靈的死亡。我們已“像竊賊一樣已經瓜分了夜與晝的驚人的財富。”而“愧對一切死亡”,就是激活心靈,進入純粹的死亡并用這純粹的眼睛看生命——看到生命的脆弱和情誼的可貴,并珍惜身邊與周圍的一切,好好的活著,在這明暗斑駁的世上。
在此,讓我以海明威引自英國牧師John Donne的詩為結句,謹為幸存者敲鐘,為死難者默哀,為災區人民祈福——“每個人的逝去,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的命運,與所有人的命運相連,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敲響……”(作者劉發開,記于2008年5月12日子夜)
口述:四川大學微軟技術俱樂部學生 劉美琪 撰稿:葛瑜
昨天的通訊設備一切都中斷了,我們打不出任何電話,也接不到任何消息,與外界一樣我們也是焦急如焚。還好成都今天(5月13日) 在電信通訊上都恢復了正常,可以與外界取得聯系了,同學們都想方設法通過電波與家人和朋友取得聯系,互報平安。不過很多家在重災縣市的同學,仍然無法跟親人建立聯系,因為這些地區無論是通訊還是路面交通都還遭受嚴重阻礙。看著他們黯然神傷的表情,我能深深地體會到他們的憂慮和悲戚。
今天的天氣依然糟糕,陰沉沉的還落著雨,我們被安排在操場上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內躲避。學校規定全部學生務必留在校內的安全地帶駐留,不要走出校門或者擅自回家。回想起昨天下午的那場地震,我和同學們都后怕至極。當時,我們正在機房上課,還好教室所在的樓層比較低。當地震發生的那剎那,我們一時還沒反應過來,若干秒鐘之后,有同學大喊起來并落荒地沖進了樓層的衛生間躲起來,這時大家突然意識到是地震了,馬上慌亂了起來。差不多搖晃了半分鐘左右,大家預料形勢不對,就紛紛涌向樓梯下樓,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外面較為空曠的地方停留。后來聽從六層跑下來的同學說,地震發生剛幾秒,就有一些主機從桌下重重地摔下來,砸到了不少同學的腿腳。
地震發生后,學校就采取了緊急措施,掐斷了宿舍和教學樓的所有電源,一切重要大樓中的用電設備和網絡設備都被停用。學校不允許同學們在地震還未完全平息之前再進入建筑物中,除了不得已需要短時間回宿舍取用棉被和衣物等取暖物品之外。昨晚,全校同學都是在操場上過夜的,由于天氣陰冷,大家有的裹著棉被,有的靠厚衣物御寒,好生凄涼。可是,大家都沒怎么睡覺,依然被隨時可能出現的余震憂心忡忡,恐慌得都不敢閉眼。我們唯一關心的就是地震的最新情況,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圍坐在一起,關切地收聽著電臺廣播里的關于震災的即時報道和現場播報,想更多地了解其他地區的鄉親們的安危如何,想知道自己深陷震中的家鄉是否已經有援助的力量趕赴搶險賑災了,想了解世界各地有多少同胞在關心著我們的存亡,想知道這場大地震究竟什么時候能宣告徹底結束,讓大家久久懸著的心恢復平靜。
今天天亮之后,我們陸續感受到了兩三次小小的余震,因此大家仍然不敢妄自行動。所幸迄今為止,四川大學內還沒有聽到有人員傷亡的消息。好在我們這些學生有學校在身后保護著,飲食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的供應都沒有問題。我也在積極聯系院內同學和微軟技術俱樂部的同伴們積極行動起來,勇敢地面對所發生的一切,配合學校和學院維持好交通秩序,安撫同學們緊張焦慮的心緒,齊心協力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汶川地震遇難兒童紀念碑 碑文
汶川震災,天地驚駭,傷亡萬數,皆我親源。
天府錦繡,瞬然失色。炎黃染淚,華夏慟顏。
震情慘烈,災難深延,騁目四川,痛聲一片。
父離子肆,母別女院,兄弟遙望,生死不見。
茂縣坍塌,理縣路斷,安縣危急,北川塌陷。
綿陽告急,德陽告急,成都告急,四川告急。
一發受損,血脈相連。感同身受,傾國赴難。
香港臺灣,宗親血緣,重金賑災,情懷比肩。
舉國橘啟叢兄妹,慷慨解囊,同為華裔,風雨共擔。
天地無情,天府有情,災難無情,華夏有情,
人民軍人,沖鋒向前,不畏艱險,救人爭先。
一線記者,屢涉前沿,捕捉信息,戰報頻傳。
醫護人員,白衣飛天,妙手施治,巧畫靈丹。
施工隊伍,鑿石開山,清理路障,甘為鋪墊。
志愿青年,不辭疲倦,救死扶傷,本色昂然。
全國斗志,瞬息漲滿,時間雖緊,勢可移山。
錦濤家寶,一馬當先,帥氣咄人,軍令威嚴。
老將伯雄,親赴一線,金戈鐵馬,豪氣當年。
良玉克強,運籌相當,身體繁忙,額頂揮汗。
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關注災情,心憂體煎。
央視連線,救災畫面,場景感人,主播難堪。
后援增兵,數目過萬,趕赴前線,勞頓當飯。
三軍將士,救援人員,齊心協力,苦累為伴。
一周將過,萬人離難,轉移后方,住進醫院。
生者至此,我輩心安,同胞血脈,理當救援。
可嘆去者,埋身墟間,無法掙扎,無力回天。
可憐去者,生命尚淺,初涉人世,早離人間。
可悲去者,昨日笑談,恍然一震,生死已遠。
無奈去者,天地之變,雖盡眾力,卻難施援。
安息了吧,我的兄弟,安息了吧,我的姐妹。
安息了吧,我的父母,安息了吧,我的妻眷。
安息了吧,死難親人,安息了吧,死難友緣。
安息了吧,震災故人,安息了吧,大地蒼天,
默哀致意,祈福青天。災難不再,家園平安。
寫給中國汶川地震抗災的人們,寫給中國人
地裂天崩,天塌地陷,萬家傾覆,萬人命旦,余災不斷,同心相連,華夏子女,眾心相牽,敢對天喊,敢和地戰,骨肉分離,念之心顫,痛定思痛,并肩而戰,生命雖弱,意志奇堅,鏖戰連連,唯憑信念,永不言棄,性命攸關,無食無眠,脊梁不彎,頂天立地,氣貫人間,...............................................................................................災區孩童,可愛無邊,天災發生,才智不淺,小人救大,無比勇敢,身殘志堅,施救不斷,失親之痛,埋藏心間,膽略才智,隨處可見,堅強生活,以德報援,醫護人員,不畏艱難,前方救助,后方支援,天使心腸,大愛無邊,五月十二,銘記心間,眾志成城,重建家園!
活 著
—— 為了汶川地震中早逝的生命
我 聽到了
樓房傾覆前生命的余響
天籟音遠 生命珍貴
只要活著就好
我 想到了
瞑目前把乳頭塞入幼兒口中的含義
孩子啊 如果還有來生
這就是約定
我 看到了
廢墟下曾經綻放圓櫻的希望
如果 還有夏天
夢想猶在清華
我 猜到了
用硬旁改物刻畫在作業紙上的遺言
悼挽青春 難道僅僅因為短暫
墨跡也成奢望
我 無語了
天堂沒有開裂
為何人間如此多難
痛楚 隔紙陰陽
捅開竟成國殤
活著 好好活著
因為我們都是兒女 父母
因為我們還有生命 夢想
因為
山崩地裂中早逝的生命
含在嘴里來不及喊出的念想
給汶川地震的祝福
寫給汶川大地震31日祭:祝福映秀:再造阿壩第一鎮
題記: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郭沫若
映秀的夜晚,我總要出神西望山坡上那兩溜“之”字形蜿蜒的“天燈”。痊愈中的漁子溪村在默默守望著5000多名鄉鄰的亡靈,恍若天上的街市,靜謐而渺遠。
映秀的夢鄉,我總要獵獵飄起大河邊香樟樹下那面不倒的國旗,260名鮮活的生命在跳躍,在涅盤。鎮里的小學、幼兒園已貼出告示,請趕在12日前注冊報名。
映秀的早晨,我總要緩緩走過中堡灘的濱河大道,奔騰不息的泯江水,日夜訴說著漸行漸遠的苦痛與傷悲。一位小媳婦開始低低吟唱,歌聲里藏著堅強和向往。
映秀的每天,貨柜車往返穿梭,直升機盤旋起降;一批批建設者挑燈夜戰,一排排新板房鱗次櫛比;流動郵政點蓋上了首個郵戳,商鋪賣出了第一包熊貓香煙......
真的,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感傷和祝福,為映秀,為自己。
傷逝:那面不倒的紅旗
5月31日,記者在都江堰前往映秀的岔路口搭上了一輛從云南楚雄遠道而來、要去汶川尋找遇難親友的破舊面的,沿213國道順著岷江西岸向北,一路上只見到處都是地震一道道山體滑坡而留下的土黃色傷口、堆積如山的巨石和被砸扁的車輛。進出映秀的白花橋大溝寬從30米整體位移到80米,長從1.5公里撕扯成3公里。
映秀鎮,坐落在一塊三平方公里的岷江河谷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地處四川汶川縣城南部,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相鄰,也是阿壩州山察的南大門,距成都88km,是前往九寨溝、臥龍、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經之路。全鎮面積115.12平方公里,人口1.2萬余人,轄9個行政村,31個村民小組,漢、藏、羌、回等兄弟民族交錯居住。鎮內有中央、省、州、(gw9080.com公文有約提供)縣屬企事業單位18個。近年來,該鎮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認真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在僅余的1,800畝耕地上走出了一條以養殖業伍乎、種植業為主的路子,其中,黃家院村種植了黑麥草300多畝,老街村、張家坪村試種草本黃連100畝。映秀還有“水電之鄉”的美稱,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水質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灣發電總廠、華能太平驛電廠、福堂水電廠等水電站。鎮上一些人甚至可以每月從映秀灣電廠那里領取50元的補助。
在漩口中學學生朱永飛的記憶里,映秀就是世外桃源,13歲的她每當讀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她就會與同學理論:“這地方還沒我們映秀好耍。”
可惜,這一切都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被一場里氏8.0級的大地震徹底改變。14時45分,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發布預評估結果:特別重大地震災害。在中國,這是最高級別。震中就在映秀鎮西邊上游7公里處。
事后查明,北川受災面積大,遇難者也多,是損失最重的縣城;綿陽漢旺鎮東汽公司大批廠房垮塌,算是災情最嚴重的工業區;都江堰市向峨鄉是受創最嚴重的鄉;距震中最近的映秀則是受災最重的鎮——剎那間天崩地裂,天昏地暗,大雨滂沱,短短1分多鐘,繁華而寧靜的鎮子頓時被夷為平地,損失不下60億,只剩下不到3000人逃出生天,整個映秀乃至汶川的通訊和交通全部中斷,儼然孤島,美麗不再……
在地震中失去了12歲男孩和11歲女兒的漁子溪村村民李加福喃喃地告訴記者,映秀鎮由老街和新街兩部分組成,第一天到處充斥呼救聲,第二天多是呻吟聲,第三天晚再走進老街救人時只能聽到天籟般的輕微聲,后來就再也沒有什么聲音了。
最慘烈的是映秀小學,473名學生,除了兩個正在上體育課的班級和一樓一年級的兩個班共四個班155人逗橘茄跑出外,近300名孩子被埋在了廢墟下,260多人遇難。只剩下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昂然立在操場中央(如圖,羅艾樺攝),似乎它知道風往哪一個方向吹。“每天,我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會聽到孩子們的救命聲。”悲憤的校長譚國強逢人就說。
與映秀小學遭受同樣命運的是位于鎮口的漩口中學和鎮中心的映秀灣電廠。前者共損失師生40余人,后者不見80多人,還不包括大量受傷者。如今,漩口中學1000多名幸存的學生已轉移到成都等地。
當汶川縣縣長廖敏踏進這片廢墟時,不禁掩面痛哭:“地震讓映秀的經濟社會發展倒退了至少20年!”
由于映秀首屈一指的戰略位置,地震后,原想從馬爾康趕去汶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書記侍俊輾轉來到了這里,并第一時間在這里設立了州的總指揮部,指揮全州的抗震救災工作。日夜兼程趕來救援的成都軍區第13集團軍也把大本營安扎在此。
“兒去后,請求娘,將兒的墳墓向東方。”枕著廟基坪青山,聆聽泯江河水,映秀的罹難者們被妥善“安頓”在鎮子西的半山腰上。他們“割舍”不下對映秀的情意,他們要“見證”映秀的過去,“守護”映秀的未來。
玫瑰凋謝香猶在,親人故去愛永恒。5月19日14:28,國旗徐徐半降,警報聲嗚咽而來,洶涌的岷江河水也似乎停止了咆哮,中國,我們的中國,正排出最莊嚴的儀式,為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灑淚送行。
祝福:再造阿壩第一鎮
逝者已矣,生者當繼續前行。
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后去西藏林芝援藏兩年、現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廣州市支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工作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的趙南先,對記者娓娓談起自己對這次地震災難尤其是映秀震難的思考,論證之嚴密絲毫不輸于專家。
不容置疑,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板塊相撞后引起相接地殼劇烈活動,并完全按照中國的造山運動由西南向東北延伸,以極快速度縱向傳播,加之震源較淺——距地面只有19公里,瞬間造成川、甘、陜相鄰地區大面積破壞。
映秀的東邊是一座山——云華山,西邊也是一座山——廟基坪山,北邊還是一座山——西瓜老山,地震時映秀鎮顯然成了一把楔子,同時受到三方面的強力擠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地表錯位斷裂,幾乎沒有一座房子能夠幸免;同時,三山表層向鎮中心同一方向坍塌,即使你逃出來,也會給滾動的巖石砸死砸傷,可以說當時生存的幾率極低。阿(gw9080.com 公文有約提供)壩州政府門戶網站最早一篇報道便描述了當時的慘狀:都江堰至映秀公路全線癱瘓,必經的白花大橋全部垮塌,由于余震不斷,山上滾石頻繁,極其危險;映秀鎮有常住人口6641人,加上流動人口共1萬余人,生還的僅有 2300余人,其中1000余人傷勢嚴重,急需醫護人員、藥品、包扎藥械和食品、飲用水......
為此,趙南先對映秀未來的永久性建設提出了四點意見:
映秀六鎮都處在高山峽谷地帶,地質災害頻繁,可利用的平地即壩子不多,開展永久性建設包括過渡安置板房建設時,鎮村規劃、選址首先要考慮地質和生態安全,要避免把建筑物放在造山運動和地震帶等破壞力強的地方,要敢于打破歷史上遺留下生產生活與居住的格局‘
其次,要重視促進數千年形成的社會結構、文化傳承與今天的城市化工業化浪潮的融合,要化危機為發展的時機,按照科學發展觀加速調整原有的產業結構和居住格局,以新農村建設為依托,集中建設若干個點,不能原來是什么今后還是什么,否則在高山峽谷中為分散的居民花了大量資金通水通路又通電,卻每個點只有少數幾戶人家用得上,勞民傷財,效率很低。
再次,建筑設計方式應予專門研究。既要處理好建筑與氣候天氣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建筑與地形地貌的關系,還要處理好建筑與生態保護、文化保護的關系。如羌寨頂平底不平,也沒有什么防雨設施,家家戶戶都有碉樓;高原上更是支一頂帳篷抹一層泥就行了,而汶川映秀卻是多雨,建筑時可下半截用石頭,上半截用鋼結構,既代替木材,又可盡量少用木頭。
最后,不能穿新鞋走舊路,要首先建立好機制這一決定一切的東西。特別是對口援助機制一定要體現高水平,要多多借用外力和外腦,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一點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援助時注意不僅要給錢給物,更重要的是輸入和移植管理模式,培育好組織和發展經濟社會的能力,否則,除了多了幾座新房子,一切還是照舊,再好的援助也難以維持。
趙南先強調,我們對口支援的目的是要災區人民發展和安康,而不是顯示我們比他們強。目前,廣州的建設者們按照朱小丹書記和張廣寧市長的囑托,根據陳國副市長的指示,懷著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誼,緊緊依靠地方黨委政府和災區群眾,科學規劃,以人為本,探索出了三種行之有效的模式,要為災區建最好的板房。 “集中建房”模式。地震后,1.2萬多人的映秀鎮只剩下不足3000人。無論是從生存和發展計,還是在感情上,大多數原本就在鎮上從事第三產業的幸存者仍希望住在鎮上。考慮到這一訴求,廣州和映秀確立了“集中建房”模式,以通過集中居住安置,恢復鎮區的社會功能,并決定優先提供教育、醫療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用房。
“適度規模集中”模式。在映秀、漩口和水磨三鎮,不少河谷平地早已被泥石流淹沒。比較平整的土地也多是部隊、醫療隊的帳篷駐地。還有一些平地要用于規劃災后重建或企業恢復生產,壓根不能動。同時,地震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次生災害非常嚴重,一些平地經不起地質評估,往往在頭一天看中并敲定,一夜醒來又被推翻。尤其特別的是,這兩個鎮居民點分布比較散,老百姓又不愿意離開原來生活生產的地方太遠。根據這種復雜局面,雙方提出了“適度規模集中”建房的思路。主要是在交通可以通達的地方,構建適度規模的板房組團或組群,并實現社區功能。連阿壩州也把州指揮部新址放在了水磨鎮。
“分散的臨時安置與永久性建設相結合模式”。援建方廣州還和映秀三鎮還從實際出發,把分散的臨時安置與永久性建設結合起來。據了解,映秀三鎮有近60個行政村、200個自然村,散布在高山峽谷中,人煙稀少。一些不是位于震中區、受損不是很嚴重的村落提出不想建臨時活動板房,要求幫助建設永久性住房。對此,決策者們擬考慮將原板房建設資金補助給受災群眾,由他們組織自建,以充分調動各房積極性,切實解決分散受災群眾的居住問題。
不錯,經歷過滅頂之災的映秀正在等待重生。事實上,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派的清華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的專家組一行早前已兵分四路,分別趕往成都,汶川-茂縣、理縣、映秀四地進行安置重建方面的考察和規劃工作。
映秀鎮鎮長蔣青林告訴記者,在經過專家們審慎的調查和檢測后,映秀重建的新址已基本確定,即在原址以西一公里處,與原來的鎮子隔橋相望,估計三年后可恢復重建,不過,映秀要完全恢復到震前水平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41歲的汶川縣縣長廖敏也表示,震前,全州上下曾投入數千萬元用于加強映秀的基礎建設,隨后又啟動了總投資30億元的圣湖生態旅游(gw9080.com公文有約 提供)項目,這項工作今后還將繼續;同時,他們還將提請正在對口援助映秀三鎮板房建設的廣東省廣州市屆時給予映秀方面全方位的支持,相信把映秀早日打造成阿壩生態旅游第一鎮、羌族文化重鎮的目標不會是一個童話。
幸存的村民李云泉原本打算永遠離開映秀這一傷心地,現在,他卻對記者說:“我就是擔灰擔漿,也要把映秀重建起來。”
彩虹常在風雨后。且讓我們深深地、深深地,為新映秀祝福。
【總結】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的地方?的問題有了答案,更多關于“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的地方”的攻略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茂縣人民點燈為死難者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