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潮汕正月十三點燈祈福?正月十三上燈什么時候落燈?有沒有人知道,網友解答“潮汕正月十三點燈祈福”的簡介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潮汕元宵傳統習俗有哪些
1、賞燈是潮汕地區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潮汕有俗語云:“一年一度元宵明。”在元宵節夜晚,街頭巷尾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供人觀賞和選購,神廟和宗祠內也掛滿了花燈。鹵鵝是潮汕地區在元宵節時作為祭祀供品的一種食品。
2、潮汕地區元宵節風俗有:吊喜燈、賞燈、插榕、敬糖獅、游花燈、舞獅、擺社賽會、唱采茶歌、擲喜童、燒塔、十五夜行頭橋、猜燈謎、吃湯丸、落祠堂、坐大菜、蕩秋千等。元宵節又叫做上元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3、度過橋。在元宵節,潮汕地區有度橋的習俗,舊時的地方志也有所記載。人們相信通過特定的橋梁可以度過厄運,象征性地帶來好運。擲喜童。
4、吊喜燈:燈火在潮汕地區是光明和喜悅的象征。從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節這一天,潮汕家庭戶戶有點燈、掛燈的習俗。潮汕人相信點燈能帶來添丁的吉祥兆頭。
5、潮汕元宵節風俗有游花燈、吊喜燈、做丁桌、敬糖獅、猜燈謎。游花燈 潮汕花燈形式多種多樣,風格獨特,有紗燈、活景等。花燈題材有花果、蟲魚、鳥獸和戲劇、民間故事人物等。
游神正二月,潮汕春節游神風俗簡介
1、游神是潮汕神文化活動最有特色者,是潮汕地區極為典型的和諧文化活動。春節期間潮汕民間的游神賽會,不僅是當地舊時鄉村的一種民間娛樂形式,也是一個大型的民間狂歡聚會。
2、游神是潮汕地區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營”為潮州方言用詞,有“回繞”和“畛域”的意思,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
3、游神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習俗,具有凈化驅邪、保護家園平安以及祈求豐收的意義。春節期間,各村鎮會按照順序輪流舉行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人們祈求來年國家安定、風調雨順以及神靈的庇佑。
4、游神是連江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民俗活動,具有濃烈的道教色彩。農歷正月的十五左右,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5、在潮州一帶,游神活動最隆重的莫過于游“安濟圣王”。明初,潮州人謝少蒼任永昌府官。有一次,當地發生旱災,他開倉濟民,不料觸怒朝廷,被處酷刑。
6、這種方式,潮汕俗語叫做:“臥石老爺(神)愈食愈驚”。據說是能夠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爛,則來年的運氣越興旺。只要游神后把神像修補完整就行了。在潮汕一帶,游神活動最隆重的莫過于游“安濟圣王”。明初,潮州人謝少蒼任永昌府官。
為什么正月十三要點灶燈
傳統上,人們在這一天會在廚房里點亮燈火,這被稱為“點灶燈”。這主要是因為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都會提前試燈,因此這一天被稱為“燈頭”之日。
在正月十三這一天,舊時人們會在灶臺放置一口鍋,內加油碟和燈芯,晚飯后點燃,直到油盡燈滅,以此祭祀灶神,祈求新的一年生活無憂。正月十三的禁忌包括:不出遠門、不進行婚慶嫁娶、不打壞家具、避免爭吵。
人們在這一天會在家中或公共場所點亮各種燈籠,為元宵節營造節日氛圍,“點灶燈”則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們相信這可以祈求神靈保佑家庭平安、食物豐盛。在不同地區,正月十三還有一些其他的民間說法和習俗。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綜合】潮汕正月十三點燈祈福?正月十三上燈什么時候落燈?讀完后秒懂了,更多關于“正月十三上燈什么時候落燈”的解讀:http://www.zbbsyl.com/
標簽: 潮汕正月十三點燈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