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潮汕七月初一點燈祈福?潮汕7月初七?全方位攻略,做到心中有數“潮汕七月初一點燈祈?!钡膬热萑缦拢?/p>
本文目錄一覽:
- 1、廣東人點燈風俗
- 2、潮汕人的習俗
- 3、哪些地區有過年點燈的風俗
- 4、放花燈是什么節日
- 5、潮汕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有哪些?
廣東人點燈風俗
廣東人點燈風俗
廣東人點燈風俗,農歷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時間,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掛燈節,而掛燈節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和自家廳堂掛燈。以下分享廣東人點燈風俗。
廣東人點燈風俗1
廣東某些地方正月的開燈宴,是為了慶賀什么?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的出生是頭等大喜事。每一家都會用各種方式慶賀新生命的來臨。一般不外乎四種:出生三天的洗三;滿月擺場滿月酒;百日設個百日宴;一周歲讓孩子抓周。但在廣東這邊有些村鎮還有一種慶祝方式,就是孩子出生后的來年農歷正月擺一場開燈宴。
粵語中“丁”與“燈”同音,添燈即為添丁。廣東某些地方添了男丁的家庭就用“點花燈”來慶祝添丁之喜、慶祝后繼有人、同時也祈求家族人丁興旺。整個過程分三個步驟:點 燈,開燈,結燈。
家里生下男孩,長輩就會去紙扎店訂制紙燈。正月初一“點燈”,把這些紙燈懸掛在家中、本家宗祠、本村廟堂,由爺爺點亮花燈。紙燈八角形,外面描花貼畫,里面吊著一個盛油的小碟用來點亮發光,下方掛著幾個小紙袋,里面裝著紅棗、花生、桔子、慈菇等寓意美好的物品。在宗祠懸掛時,還要將男孩的生辰八字和名字錄入族譜。
接著就擺開燈宴,正月初二至十五的某一天,具體哪天主家自己定,邀請同族和親戚朋友飲燈酒。也有一個村或者一個家族一起擺開燈宴的。“結燈”就是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把所有花燈取下來升天(就是燒掉),向天祈福。
其中的重頭戲是開燈宴?!帮嫙艟啤笔菑V東一些地方必不可少的春節活動之一,稱為“賀燈”。親朋好友要給“燈仔”送壓歲包或者“紅袍”(紅色的衣服),主人家也會給予回禮。“燈酒”一般是擺在村里的祠堂或者酒樓。中國作為一個以食為天的民族,對于任何喜事的慶祝方式,儀式之后,都會殊途同歸地化為六個字,“大家吃好,喝好?!?/p>
傳統的燈酒有九大簋,寓意長長久久。菜也很有講究,這九個菜,每道菜都包含著一個美好的祝福。比如燜豬手叫手足同心、蓮子湯叫蓮生貴子。具體選什么菜多少道菜,主要是看主家的意愿。但不管選什么菜其中肯定會有一道芽菇。芽菇又叫慈 菇,在粵語中有代表男丁的意思。
正月里游客在廣東一些酒樓常會看到“某府開燈宴”的指示牌。聽當地人解釋后忍不住問,那如果生的是女兒呢?筆者有個朋友當時苦笑著回答:那就什么都不用做,我母親生了我們三姐妹。
我父母最雹謹后從廣西那邊領養了一個兒子,他對我父母并不好,但家里房子什么還是全部都歸他,村里分紅那些的他都有。朋友接著告訴我們,他們村里老人說在舊社會家里添了男丁沒有擺燈宴,就表示沒有認籍,不被承認是本宗男子,祠堂更不會分豬肉給他。
說到底不就是重男輕女嗎!難道沒聽說過,在江浙一帶的農村里,早在十幾年前女兒就跟兒子一樣上族譜了。朋友已經三十多歲了,按她的年齡,說的應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應該不會有這類事發生了。但是開燈宴在每年的正月還是經??梢砸姷?。對此,你有什么想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看法。
廣東人點燈風俗2
正月初十風俗民俗盤點 掛花燈寓意家族添丁
正月初十的到來,代表著人們要去了解這個節日的特點,以及這一天的風俗民俗源簡基,因為每個節日的文化不同,盤點不同的節日文化和風俗,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掛花燈、焚香和敬紙燈時這一天一定會做的事情,這是深入文化的重要步驟。
正月初十風俗盤點
正月初十的時候,有掛花燈、水甕里點燈、焚香、敬紙燈風俗。因為這一天是石頭節,人們會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農歷大年初十,中國民間認為是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谷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咐穗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
掛花燈寓意添丁
在初十的時候,人們還會去掛花燈,但是掛花燈也被大家稱作是添丁燈,代表的是家族中能夠添丁,添丁燈的叫法,源自粵語的發音中燈和丁相近,添燈寓意著添丁。
過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嬰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壇上掛上花燈。有心的長輩,還會特意在花燈上寫上新丁的名字。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可是關乎傳代的大事情,村里負責記錄族譜的長者會記錄下新丁的名字,從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此日掛花燈注意事項
在初十的時候掛花燈,人們需要注意氛圍掛和落燈酒兩次,這兩個是需要區分開的,雖然說不需主家發帖邀請通知,到了農歷正月初十這一天,親友和鄰居們會送上禮物、紅包前往致賀,共飲同歡。
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擺落燈酒?;艟破陂g,有些想早得子孫的婦女,會于晚間潛入社廟和祠堂,偷取一些燈帶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貴子。而掛燈人家,則于白天重新掛上更多的新燈帶供別人偷取。
廣東人點燈風俗3
點燈這一習俗,是為了祈福還是驅鬼,不了解這些可能會惹上麻煩
點燈這個習俗一般在廣東地區比較常見,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進行的一項活動。這生子點燈的主要寓意為順順利利,健康成長。還有一種點燈就是辦喜事時會點燈,這個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婦有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的生活。
這是比較常見的點燈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區,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有一種不常見的點燈方式。那就是在大年三十點燈,或許在其他地方這不叫點燈,而且點燈的方式和廣東地區的點燈方式是不同的。
不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廣東地區主要是為了慶祝,而巴渝地區主要是為了祭祀。而這種與我們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為了祭祀我們的已逝去的親人,幫他們點燃香燭,以表追悼之情。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一種比較古老的'點燈儀式。
這種點燈儀式可進行也可不進行,因為它不是為了悼念我們的逝去的親人,而是給一些不認識的過路鬼魂點的燈。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闔家團圓的時候,也會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點香燭。但是一些老長輩會在屋外的馬路邊上點幾根香燭,甚至會盛一碗飯倒扣在地上,他們管這個叫點燈。
記得每年回老家過年,吃完團圓飯后,奶奶都會一個人拿著香燭和一碗飯出去,以前總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來問大人,他們說那是給過路的鬼魂點個燈。當時也沒明白,為什么要給他們點燈呢,又不認識。
長大了漸漸的明白,那就像是給沒有家的人一點施舍或者說是溫暖。因為世間總有被拋棄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樣的,也會被人遺忘,沒有人為他們點燃香燭,更不用說有祭祀品去祭祀他們。所以我認為這是老一輩人對那些無家可歸的鬼魂的可憐吧。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讓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其實我認為不管是哪種原因,這都是人類的一種善良的表現方式,對親人也好,對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種尊敬的意義在里面。但那都是過去的做法了,現在基本上沒有這種說法了。倒是有另一種說法,不是為了祭祀,而是為了守歲。
在農村過年,在除夕都會通宵點燈,家家戶戶出除夕都是燈火通明。以前沒有電燈就是用煤油燈,而且家里火爐的燒得旺,整個村子顯得很光亮。這個習俗是由守歲而來,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除夕都會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或是做一些春節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歲這個習俗的由來已經很久了,據記載南北朝時就開始有了。我們家鄉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說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燈會一直亮著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會多準備一些烤火用的東西。這是表達對逝去歲月的留戀和對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辭舊迎新的意味。
記得小時候家里吃完年夜飯,就會貼春聯放煙花,平常都會很早要求小孩睡覺,但是在除夕卻鼓勵小孩熬夜,而且誰能堅持就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壓歲錢。并且父母總會說過了今晚你就大一歲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調皮,其實這是在告誡我們要珍惜光陰。
不管你是在哪個地方,聽著哪一種點燈方式,那都是一種傳統,都是一種好的祈福方式。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體現出了我們中華傳統習俗文化的深奧與久遠,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潮汕人的習俗
與拜神有關的習俗:
勞熱: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里、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出花園: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鬼節”,也叫“盂蘭勝會”?!爱斕?,潮州人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禱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擴展資料
禁忌
過年時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掘滲猛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
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判橋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喊轎身,吃藥不斷。
這一天甚至忌殺生,但是,現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也就沒什么顧忌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潮汕?
哪些地區有過年點燈的風俗
河南、惠州、客家人,潮汕等嶺南地區都有這一風俗。
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元宵節點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潮汕等嶺南地區,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點燈,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則要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掛上燈籠,以昭告鄉里加重添了丁,接受來自鄉親的祝賀。
廣州過去在正月十二這天有替床頭婆開燈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廚房點灶燈,直點到元宵夜。
因為長期處于農耕社會的中國,家庭的男性勞動力對于家族興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對于整個家族來說都是一件喜事。古時生男孩有著添丁一言,而丁與燈 在許多方言中諧音。因此元宵夜點燈、吊燈的習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擴展資料:
春節傳統習俗:
1、貼春聯: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制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2、剪窗花,貼門聯:過年過節前會剪一些喜氣洋洋的,寓意吉祥的窗花貼貼。
3、掛年畫:年羨迅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橘肆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兄伍此喜慶之意,故名。
4、舞龍燈:舞龍在起源于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里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節習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過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點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河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客家人
放花燈是什么節日
放花燈一般是什么節日 是七巧節,有的地方會放花燈. 在古代女孩只有著天能出來玩.放花燈就是許心愿
七月放蓮花燈是什么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碧段早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制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顒訌霓r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悔雀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 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后,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 *** ,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于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
花燈什么節的? 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潮州歌冊《百屏燈》反映的大多是戲曲曲目中經典的場景。人物造型、臉譜、服裝、道具好多均來自于戲劇原型。屏燈的景、人物的服飾等又與雕塑、繪畫密切相關。比較高檔的人物服飾還會用到潮繡、金銀繡品。屏燈、掛燈的整體協調的美感又與色彩、美學淵源甚深。同時,綜合滲透了解剖學、透視學理。
潮州花燈起源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考,但其產生和發展與迷信活動、祭祀活動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對大自然的不理解,對自然現象的畏懼使人們產生了圖騰崇拜,相信靈魂的永在,為慰死者之靈魂,于是,“紙船明燭照天燒”。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個伴兒,為使祖先們在陰間生活幸福,扎制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飾物用品,供他們“使用”。為使“雷公燃鋒”、“雷姆”息怒,“河伯、溪神”開心,先是祭活人,后來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為慶祝風調雨順,豐收喜慶,人們扎上高大雄偉的“安濟圣王”等神像,掛上宮燈花籃,頂禮膜拜,感謝神恩,祈求平安。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仍很盛行,目前,我國少數地區包括港澳臺地區仍有這種扎制迷信用品祭拜先人的習慣。
花燈在發展過程中,分為二支,一支專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藝術價值受到限制,但商業價值卻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藝術價值,這一支的起源不遲于明朝,據說唐朝已有觀燈,鬧元宵的活動,但現在可考的,也就只有明嘉靖刻本《荔鏡記》,可以證明其潮州花燈的存在了。其中“睇燈”一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可見其時,潮州花燈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藝術造詣。清嘉慶《澄??h城志》引舊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聲達旦。”又說:“今俗無夜,各祠廟張燈結彩,鬮為鰲兇,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弊钬撌⒚漠斖瞥敝?。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后,每年游安濟圣王一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除大型游花燈盛會外,家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于家門,稱為 “興燈”。(《潮網》之“潮汕民俗”)可見,從“明”到“清”,歷經幾百年,潮州花燈都很盛行。其藝術表現形式也日漸多樣化。
端午節有放花燈的習俗嗎 放花燈應該是元宵節,元宵節又叫花燈節
放蓮花燈的節日是什么? 元宵節
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什么節日 舞龍,鬧花燈,放鞭炮這是元宵節的標志。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舞龍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顒油葡蛴忠粋€ *** ,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什么節日放蓮花燈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期間,佛教徒舉行慶祝儀式,即“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而民間舉行制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弗等活動。荷燈、蓮花燈便作為供燈的重要道具而出現,在從前是燒蠟燭、燃油燈。燈代表智慧,驅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更深的意思它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什么節日 舞龍鬧花燈放鞭炮是元宵節。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花燈節是什么習俗? 以前的元宵節!古代未出嫁女子只能在這幾天才能出門去賞花燈!
鬧花燈是什么節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
潮汕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有哪些?
潮汕傳統節日
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有句話叫:“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蚣o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于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大鑼鼓 嵌瓷 工夫茶 燒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彩。吃團圓飯。春節一正孝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汕人叫“正月半”,歷來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當天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節目主要有:營老爺、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
端午節
潮汕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潮汕賽龍舟分“真龍”和“假龍”兩種。在包粽方面則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笆┕谩碑斕?,潮州人或以村為單位搭臺“施孤”,或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禱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1.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制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3.燒塔。帆碰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傳遞信息)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除夕
潮汕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發沐浴換新衣,然后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而后有“圍爐”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又叫“壓腰”)。和守歲諸環節。
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里、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態清談千年的歷史?!?/p>
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吊燈習俗
出花園
“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工夫茶 燒瓷 花燈
傳說記載:“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于明嘉靖年間潮州府狀元林大欽有關。
【歸納】潮汕七月初一點燈祈福?潮汕7月初七?心中的疑惑解決了嗎,更多關于“潮汕7月初七”的內容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潮汕七月初一點燈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