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藝術家命中注定?稱得上藝術家的演員?攻略全面整理,獲取風水攻略“藝術家命中注定”的內容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 1、海外名氣最大的中國現代畫家,到底是誰呢?
- 2、“京劇第一美人”李勝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么傳奇經歷?
- 3、一個好的畫匠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區別?
- 4、它是電影《命中注定》拍攝地,世上最美鄉村,去過就再也忘不掉
- 5、天才畫家達利的愛情故事:達利與加拉的姐弟戀
- 6、王德順算是老藝術家嗎?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海外名氣最大的中國現代畫家,到底是誰呢?
趙少昂:
前段時間和一個從美國歸來的華人藝術家聊天,向他問及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哪位中國現代畫家的名氣最大。他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個名字,不是齊白石,不是徐悲鴻,也不是吳冠中,而是趙少昂(1905—1998)。
這到底是不是他的一孔之見呢?帶著這份疑慮,又問及了幾位在西方生活的藝術家朋友,雖然答案并不統一,但趙氏盛名的的確確不讓我們所更熟悉的白石、賓虹等諸大師,尤其在華人聚集區,更是如此。但在國內,趙少昂這樣一位飽染嶺南風格的“地域性”畫家,聲名并不顯赫。尤其是在北方主流畫壇對嶺南畫派的認知仍然存在諸多偏見與誤讀的大背景中,趙氏畫藝仍躲在美術史的幽暗角落,等待更多的人去發現、去認識。
趙氏繪畫“很嶺南”,這不只是說他對嶺南物象矢志不渝地描繪、對嶺南風格的獨特發揚,還有他對嶺南畫脈的精心呵護與承傳。著名評論家陳傳席先生在評述嶺南畫派的歷史光景時,曾下了一個此派“最重師生情誼與藝術承傳”的論斷,從趙少昂與高奇峰的關系便可見顫告仔一斑。
他16歲時便師事嶺南派先賢高奇峰,成為著名的“天風七子”之一,由此打上了嶺南畫派的深刻烙印。趙氏謹聽師言,樂觀師行,雖然侍奉恩師左右的時間不過半年,但感念之心從未懈怠。他在晚年的時候曾如是回憶:“老師最偉大的地方是點燃你心里的美感火焰,我在美學館的半年,有充沛的激情去臨摹和創作,高師(高奇峰)的精神一直教導著我,心中有師、筆下有師,這比身邊有師更加重要,師門教的如果就是技法,你沒有融會創新的話,一輩子你也離不開老師的。”他最終也的確在“融會創新”的路上“離開了老師”,但師恩念茲在茲。
趙少昂畫作:《嶺南獨秀》
趙少昂一生專注藝術,與世無爭,他的作品中經常用的一方閑章“此生只愿做閑人”就足以表明其心態。他曾經說:“因為我寫話,所以此生只愿做閑人。”他專注花鳥畫,對蟬題材有開拓之功,甚至齊白石也曾托人“請少昂君畫蟬寄來”。對此,他曾解釋:“蟬是最好的,它只是靠飲露養大,其他東西也不用吃,因為露水是最清潔的,撇開所有的東西,友沒都是為了清潔,所以我借蟬作比托。回顧80多年來,尤其是經過這么多的戰亂,真好像發了場大夢,哪會再希望什么呢?”或許,能讓這樣的老先生聊以自娛的便是畫畫了。
一個藝術家與一座城
“我將乘風歸去,折柳揖別。過庾嶺,香云千里,一山春色……”
1986年元月,賴少其(1915—2000)舉家離開安徽遷回廣州定居,寫下了這首《相見歡》,心中對新的生活滿懷期待。但闊別故土五十載,時過境遷之后,賴少其在廣州的生活與藝術交往到底是怎樣的場景?這是一個頗為玩味的話題。對此,彼時幾乎天天跑到賴少其家,幾成“父子”關系的莊小尖(1949—),揭開了賴少其晚年在廣州的諸多細節。
且看莊小尖的山水繪畫茄汪,就可以找到他與賴少其的精神性關聯。莊小尖說,結識賴少其是“命中注定”。莊小尖讀小學的時候,就得以相遇賴少其。其時,莊小尖在繪畫上顯示出過人才華,常被地方領導叫去相陪造訪的藝術家。
有一次,賴少其偕同畫家唐云、周懷民回故鄉,其時,唐云的名號要遠遠高過賴少其,只酷愛國畫的莊小尖對賴少其反而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賴少其山水畫。
賴少其舉家回到廣州后,最早住在環市路的華僑新村。彼時,莊小尖正在白云賓館附近上班,兩地相距不過兩三百米。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早已知道賴少其在版畫、國畫領域的高深造詣,禁不住內心的崇仰,不時登門求教。
當時,莊小尖正在為一些報紙雜志做美編,就常找賴少其給報紙寫欄頭與題簽,平日也多有書畫探討,長此以往,兩人便熟絡起來,直至賴家把他當作自家人。
賴少其,畫作。
1990年,賴少其將家搬到水蔭路,莊小尖的單位也恰巧搬到了附近,兩處只相隔一條街。每天一早去單位,處理完事務之后,他就趕往賴少其家里去,一待便是一中午。“保姆看到我來,就主動在鍋里多加一把米。”莊小尖與賴家關系可見一斑,莊小尖的父親將他們親密無間的關系比作“父子關系”。
正是這種特殊的“父子關系”,讓莊小尖掌握了大量賴少其其人其藝的諸多“秘密”。比如,賴少其寫書法從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表達一種入世的樂觀精神,而極少寫歸隱、出世等消極精神。有一次,有人找他寫陶淵明的一個詩句,他并未應允。
再比如,賴少其沒有錢財概念,更沒有存私房錢的心思,而家中事無巨細以及他的藝術活動,都由其夫人曾菲女士操持,兩人性情可謂一靜一動。有一次,莊小尖將一筆稿費交給了賴少其,曾菲女士發現后就叮囑老伴“下不為例”,而賴少其的一句“有點錢也不錯嘛”的調侃,就惹來夫人一頓嘮叨,“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小開銷都要錢,以后有錢要及時交給我。”曾菲女士去世后,莊小尖送去一副挽聯,“共赴國難,義無反顧真戰士;齊臻藝德,事無巨細女丈夫”,熟識賴家的人都深以為然。
但最能引起莊小尖注意的是,賴少其與嶺南同道的復雜關系。他的客廳里懸掛著一副自書對聯“欲佩三尺劍,獨彈一張琴”,透出了一種豪邁、蒼涼的氣息與藝術的自信。而莊小尖的解讀則是:賴少其來到廣州,進入嶺南派的地盤,多少有一種寂寞的心境,也袒露了愿在嶺南派的大本營走另一條路的心志。
賴少其書法作品。
經過長期觀察,莊小尖了解到,常來拜訪賴少其的藝術家多是北京、上海、安徽等外地的人,鮮見廣州本土藝術家踏入賴家,相互之間都有禮節性的尊重,但委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來往。平時和賴少其交往密切的“廣州人”,多是王貴忱(1928—)等文化人,以及省、市領導。
說起賴少其與嶺南派的關系,就不得不提及他與同時代的關山月、黎雄才的交往。莊小尖依然清晰記得,1994年5月16日上午,賴少其從藝60周年書畫回顧展在廣東畫院開幕,場面非常隆重。時近中午12時,所有的來賓與工作人員都陸續移步到東方賓館就餐,唯獨曾菲女士沒有去。她在等一個人,她知道他一定會來。果然,曾女士等待的這個人——關山月來到了展廳。
“對不起,上午家有來客,無法抽身,現在才趕來祝賀,抱歉抱歉!”關山月還拿出一頁稿紙,端正題寫了一首賀詩。當時關山月送完賀信,便告辭回家。關山月的賀詩次日就登在《羊城晚報》上。
在莊小尖看來,關山月一直是廣東乃至全國畫壇的中心人物,而這次展覽的主角無疑是賴少其,他“錯峰”趕來,一來出于對賴少其的敬重,二來也避免了展覽引他為首的尷尬場面。
至于賴少其與黎雄才的交往,在莊小尖的記憶里,并無特殊印記。據其介紹,賴少其曾帶著好朋友唐云去拜訪黎雄才,黎雄才向唐云贈送了一本新出的畫集,而對賴少其少有言辭,其中究竟,后人難以捉摸。
“不要將賴少其定義為一個嶺南畫派畫家,他的藝術不能歸類于嶺南,也不能歸類于安徽,而是屬于全國。”不管嶺南是一個地域概念,還是一個畫派概念,在莊小尖看來,將賴少其與嶺南扯上緊密聯系,都是站不住腳的。
賴少其與廣州的緣分,早在20世紀30年代,便已經確立。1932年,他考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畫系,兩年后開始致力于木刻創作,再過兩年,從學校畢業。
在他讀書的時候,就與魯迅先生魚雁往來,其中前輩所寫的“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等警語,影響了后輩的一生。
而從“文革”后復出到1986年年初回廣州定居這段時間里,他在合肥給王貴忱、蘇烈等“晚輩”郵寄的信件,呈現出這一重要時期生活與藝術的特別歷程,彰顯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文獻與藝術價值同樣不可小覷。《賴少其書信集》(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便收錄了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寫給王貴忱、蘇烈等人的95通信件。
《賴少其書信集》,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在這段時間里,賴少其長期擔任安徽文藝界的領導,工作非常繁忙,這在信中可見一斑,他曾說:“我現在事情過多,疲于奔命,對創作極不利,也無可奈何。”他的藝術創作主要是利用業余時間或者請創作假來進行,盡管如此,他仍堅持以寫信的方式與同道及朋友保持密切聯系,即使是1983年9月、10月頭部動手術住院期間,他依然給朋友寫過不少信件,而不會假手于人。
從這批信札中,我們可以看到賴老寫信的一些基本習慣: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以毛筆寫字,偶爾才使用鋼筆、圓珠筆;采取由上而下,再自右到左的傳統書寫格式,即使是信封也多見豎行形式;箋紙不太講究,五花八門、規格不一,以常用公文紙為多見。
另一重要的特征便是,他在信中敘說,不管對象是何許人,不管說的是勸勉還是批評,他的語氣都極為客氣平和,毫無傲慢與強人所難之意。比如,“未知對否”“未知兄以為如何”“閣下以為何如耶”“你說對么”之類的商量式口吻,經常在信札中出現,體現出文化人的人格風范。
賴老的信札給人最深印象莫過于書寫非常認真,謹守法度,甚少懈怠與草率之筆,這許是他嚴肅認真人生態度的反映。不管是流程爽利、風神灑脫,還是凝重拙健、燥潤相生,都由他誠懇端莊寫出,都體現了他高深的書法修養,是可觀可賞的藝術佳構。觀賴少其信札,便可知其“奇玩”之趣,也可洞察其人格。
在這本書信集中,賴老寫給著名學者、收藏家、書法家王貴忱的信件有64通之多,成為我們考證這一時期兩人藝術與人生狀態的重要資料。
從這些信件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賴少其對朋友的真誠態度與一腔古道熱腸。1977年1月8日,賴少其寫給王貴忱第一封信件,在信中,他首先對這位“雖未見過面,但神交已久”的后輩給予鼓勵:“你的書法是很有功力的,我也喜歡。”當年8月16日,在他得知王貴忱因為工作環境不適而有退休之意后,竭力勸告其打消這一念頭,說:“我已63歲,還不肯退休,其實如果退休了,就像下棋一樣,是下了一著死棋(‘死棋’兩字畫著重號)。因此,當今之計,首先要安排好工作,搞好上下左右的關系,包括安排好家庭生活,再集中精力研究一門學問。”10日之后,他再次寫信強調:“希望你不要退休。”
彼時,王貴忱學術研究興趣廣泛,賴少其也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見:“你應在‘精勤’入手,突其一點,期有所成。”(1977年6月12日)他還針對王貴忱的文風直接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并現自省之意。他先說:“我喜歡你的文字,但缺點是好像古人寫今人,好像有意不講缺點似的。優點中包含著缺點,這是無可奈何的事。”(1977年8月19日)再說:“任何學古都應注意,應有所新意,既要繼承又要發展。我也常常食古不化,為古所泥,有事不能自拔。出現這種情況時,作為同志就應互相指責,使有所警醒,你說對嗎?”(1977年9月1日)
王貴忱。
賴少其與王貴忱兩人都嗜收藏,從信件中可以看出兩人相互饋贈的真實情況,文人之間的慷慨之風昭然若揭。兩人曾互通有無不少藝術品,最重要的要數黃君蒨所刻的陳洪綬《水滸牌》和黃賓虹的《畫學篇》書法手卷。其中,《畫學篇》是賴少其為答謝王貴忱割愛將容庚相贈的鄧爾雅(1884—1954)對聯轉贈于他,而主動出讓的。
據賴少其介紹:“當時賓翁是華東美術家協會主席,我是黨組書記,故雖眼睛患白內障,幾乎在失明情況下寫的,力疾而書,如錐畫沙。”兩位先生對這樣的稀世瑰寶雖珍愛有加,卻又能舉重若輕,輕松相贈,足見兩人之高誼。
賴少其在與王貴忱的通信中,會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或對古今名家略施評騭,或對文藝現象聊發感喟。因為是私人交往,評論時多了幾分自由,少了一些掣肘,其真知灼見愈發獨到精辟,可謂直指其藝術思想核心。
就在他寫給王貴忱的第一封信中,他談道:“晉唐以前的書法,兼有篆隸行楷,只要有本事,都可以發揮。
乾隆年間的書家,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如金農和以后的尹秉綬、鄧石如都有新發展。一般人不能欣賞,這是可惜的。”(1977年1月8日)對于鄧石如的印章,他則直接表示:“印至完白,所謂前無古人;雖后有來者,惟吳讓之、趙撝叔可與相比,黃牧甫則不如,齊白石更不如了。”(1977年3月13日)
對于嶺南的藝術家,兩人談論最多的要數鄧爾雅。鄧爾雅是近代廣東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是容庚的舅父。據賴少其自述,20世紀30年代初,他在廣州讀書時,有一位同學的哥哥在文德路開了一家古董店,匾額“尊古齋”三個字便出于鄧的手筆。他當時看到后,印象很深,“至今記憶猶新”,他對王先生說:“我極望能多見鄧爾雅先生印章和書法,我見得不多,但感到他有獨到之處,尤以朱文最佳……鄧爾雅先生楷書朱文是一大創造,對當今篆刻極有參考價值,如能集成一冊,廣為流傳,影響所及,當可生面別開(別開生面)。”但他并非一味贊賞,對不滿意之處也會直接點出:“但我不喜歡他的詩集上的篆字楹聯,可能縮得太小,未能見其真面目。”(1977年4月13日)
在寫給王貴忱的信中,賴少其也會詳細記述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工作安排,憑此可列出一個清晰的年表,史料價值巨大。比如,晚年定居廣州一事,就曾經歷了一番波折,在多封信中有記錄。早在1983年9月19日,他就有交代“順便落實定居問題”。
到了9月28日,他又說:“廣東省委、安徽省委、中組部均已同意我們離休后到深圳落戶。”由此可見,他落葉歸根的首選之地是深圳,而非廣州。但最終,1986年元月,賴少其舉家遷回廣州定居,開啟“衰年變法”的藝術人生。
本章摘錄于《我在畫里遇見你》,韓幫文 著,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
2021年1月出版。
“京劇第一美人”李勝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么傳奇經歷?
李勝素出生于河北省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里除了李勝素之外,還有其他5個兄弟姐妹。
她從小的時候,賣搜就深深地被戲劇文化所吸引,經常纏著自己的父親帶她去周邊的其他村子里看戲,還會模仿戲中人大升物的動作。李勝素只有十歲時,就因為獨特的氣質和才華,被縣豫劇團招生了,這個小小的姑娘,從此就開始了自己的戲劇的生涯。
任何一門行當,要想學透學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像戲劇這種囊括范圍十分廣泛的行業,要學起來更是困難重重了。
1979年,李勝素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河北藝校,開始了專業學習京劇之路,對于李勝素來說,這條路無疑是充滿了困難與挫折的,但是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夢想。
在李勝素學習戲劇的道路上,她的父母也給予了她極大的鼓勵與支持,雖然出生于農村,雖然家境也并不是特別富裕,但是他們還是選擇支持李勝素的決定,從此,這個小姑娘踏上了追求夢想的道路。
1987年,恰逢中央電視臺正在著手舉辦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只有二十一歲的李勝素決定去參加比賽,也就是在這一次的活動中,她遇到了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師,梅派傳人梅葆玖。
師父的教導下,李勝素學習到了很多唱法技巧,這是她在河北藝校學習了七年都沒有學到的,再加上本來自己就對于戲曲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份熱愛和努力讓她在戲曲方面的學習進步得非常神速。
并且她還跟著師父一起學習梅派唱腔,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與風格。
9年前,李勝素的父親被診斷出了腦瘤,在父親住院期間,李勝素拿出了自己這些年攢的所有積蓄,堅持讓父親做手術,并推掉所有的工作,陪在病床邊伺候年邁的父親,直到父親做完手術出院之后,她才開始繼續工作。
在鏡頭面前,李勝素從來都不避諱自己的父母是農民這個身份,而是一直以自己的父母為傲,她覺得,父母對于自己最大的恩情,就是一直支持自己走到了現在。
她不止一次在鏡頭面前說:“我爸跟我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但是我愛他們,更尊重他們。”
在李勝素的心里,不管她是一個干普通工作的滾配老小丫頭,還是現在的京劇大師,她永遠都是爸爸媽媽的女兒,也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的恩情。
一個好的畫匠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區別?
一個好的畫匠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區別
一、畫匠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啟汪重復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畫匠是掌握專業技能機械的工作者。而畫家是專門從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包括油畫、中國畫、水粉畫、水彩畫、油彩畫、漆畫等繪畫藝術類的創作者。而畫家是藝術靈魂的設計工程師。
二、畫家不但能夠全面地掌握繪畫技術,而且在其藝術表現中有著十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畫匠雖然也掌握彎旁賀了熟練的繪畫技法,但是他們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復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在繪畫藝術領域里成為一個一流的畫匠很容易,成為一個真正的畫家就不那么簡單了,若稱之為大師僅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還不夠,同時還要建立起獨立的藝術體系與藝術理論,這就需要畫家在此基礎上,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才有可能登上大師的臺階。
繪畫對一個畫匠而言是一門專業技能;繪畫埋派對畫家而言是一門學問。畫家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靠的是自己的藝術才華與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畫家或大師級的畫家,離不開人的藝術智慧、廣泛的學識,以及對人生、自然的體驗與感受。
它是電影《命中注定》拍攝地,世上最美鄉村,去過就再也忘不掉
我喜歡讀文化,更熱衷看風景。
第一次在電影《命中注定》中邂逅意大利的田野風光時,就深深地迷戀。高低起伏的山丘,麥浪滾滾的田野,筆直挺拔的松柏正則,還有藍天白云……
這一次,和好友帶著同樣的鄉村情懷,我們來到了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
托斯卡納是意大利的一個大區,具有豐富的藝術遺產和極高的文化影響力,又滾族被稱為華麗之都。這里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孕育了很多杰出的藝術家:但丁、米開朗基羅等等,正是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托斯卡納的鄉村有著不一樣的美麗。
托斯卡納每一幀都是風景,我們驅車從羅馬跟隨著綿延不斷的山丘,穿過綠油油的草地,和麥浪滾滾的田野,來到一個像畫布上的風景一般美麗的山谷:奧爾恰谷。
我們到的當天,艷陽高照,藍天碧云下的奧恰谷如它的名字一般靜謐、溫柔和美麗。緩緩延綿的丘地上一片碧綠,一直伸向天際,眼看就要與天相接,又峰回路轉,伸向谷底。
白色絮狀的樹,特別而又解風情,樹枝從枝干上發散開來,恰到好處地裝點著兩座碧綠山丘之間的山谷,遠遠望去充滿著神秘。每一處山丘的高地一定有一座磚紅色的房子,散落在空曠無野的田野中。
房子周圍挺立的劍柏,就像一個個伸直了腰板的哨兵,默默地守衛著他們的家園,無人打擾的寧靜。
開車到山丘的最高處,眺望夕陽下的奧恰谷,空曠無邊,蜿蜒的山丘有著柔和、流暢、優美的線條。碧綠中和著紅色的房屋、枯黃的野草,金黃色的陽光灑滿整個田野,就像畫家用畫筆精心雕琢的圖畫,美不可言。
那些呈現在紙上的最美畫作一定不是憑空想象,而是藝術家源自于自然的創造。而此時此刻,我眼睛所到之處就是一幅幅天然渾成的畫卷。微風習習,迎面而來,我望著美麗而又溫柔的奧爾恰谷,仿佛置身于夢境而不愿再醒來。
初見奧爾恰谷的美麗已是震撼,帶著如詩般的美麗,品嘗著意大利紅酒進入了夢鄉。第二天,我們開著車,放著音樂,行走在奧爾恰谷的山丘中,尋找那些印在明信片中的美景。
我們來到小耳朵教堂,因為教堂兩邊有兩顆與教堂齊高的劍柏,就像一對耳朵一樣,因此而得名。教堂很小,矗立在空曠田野中,遠望有些形單影只。曾經出現在電影《托斯卡納艷陽下》,因此躥紅,成為很多游客打卡的地方,也是托斯卡納明信片的著名風景。教堂并不開放,不過從它斑駁的外墻,可以看到它從1590年修建以來所經歷的風霜。
站在教堂前的草地上,遠望綿延的山丘,看四周與地相接的蒼穹,心靈得到無盡的放飛,仿佛我已經與自然相融,那感覺實在是太美好,久久駐足都不忍離去。
還有修長挺拔的劍柏,一字排開在路的兩邊,與麥田為伴,與草地相融。特別是在一處山丘上,一條蜿蜒曲折的公路盤旋其中,公路兩旁都是筆直挺立的劍柏,一直沿著公路伸向山頂。站在對面山丘,遠望就如一個之字形鑲嵌在山間,特別地好看。
托斯卡納不僅有美麗的田園風光,還有那些迷人的古老小鎮,散落在一座座山丘上,讓你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而不知塵世。
皮恩扎就是其中一座,它位于奧爾恰谷一座較高的山丘頂端,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從山谷遠遠望去,就能看見一座教堂矗立山頂。教堂不大,在陽光下,在田野中,還顯得有些俊秀。站在教堂上遠望,山谷田野風光盡收眼底,可以看見整個山谷的延綿山丘,以及點綴其中的村落和房屋。
小鎮很漂亮,我們休閑地穿過一條條小巷,被磨光的石板路干凈整潔。兩旁都是古老的建筑,街道很窄,卻有幾分 歷史 厚重感。看起來像是石頭修葺的小樓充滿著格調,窗戶都涂成彩色,門大清弊口、窗外,亦或是臺階上鮮花為伴,顯得特別安靜。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心一定是靜如止水,不被外界的塵世所打擾。
我們在尋找小耳朵教堂時,誤入一個名叫瓦萊道爾恰的小鎮,距離皮恩扎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這個小鎮游客不多,卻也很漂亮。從街道兩旁的古老的淡黃色建筑可以看出小鎮的悠久 歷史 。后來網上查詢才得知,它是意大利最后一塊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地方,從中世紀起,這里就是朝圣者前往羅馬的必經之地。
山谷中散落的小鎮不僅漂亮,還 歷史 悠久,蒙特克羅就是一座世界遺產小村莊,這座村莊可以追溯到973年前,原來是一個修建在山頂上的城堡,現在還可以看見被毀壞的城墻。我尋著城里的石子路,一直往最高處漫步,街上只能看見依稀的游客,以及那些裝點著屋前房后的鮮花。
我感受到小城的靜謐, 歷史 與現代的輝映,最高處看見托斯卡納大片大片的田野在腳下起伏,美就是這么純粹。如果不是去尋找美麗的之字山路,可能就與這座小鎮擦肩而過。有時候,最美的風景并非刻意追尋,轉角就是最好的相遇。
托斯卡納的美再怎么描寫都不過分,藍天白云、丘陵起伏,公路盤旋于山丘,草地麥田與農舍交錯,田野與城鎮相融,所有的景物與色彩,自然和諧、又相得益彰。時而一片碧綠、欣欣向榮,時而一片枯黃,時而荒漠蒼涼,時而空曠無邊,時而房屋成群。
艷陽下,這一切組成柔如油畫般的鄉村美景。某一天,我還會再來,我心中美麗的托斯卡納。
(關注微信公眾號:“你聽言說”,看更多 美文 )
天才畫家達利的愛情故事:達利與加拉的姐弟戀
畫家與女人的故事自古東方和西方都許多,但是我們看了那么多畫家的廳兄愛情故事后,不得不問當下畫家需要什么樣的愛情,什么樣的女人?達利給了我們答案: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這樣定義自個:「我跟瘋子的區別在于我沒有瘋。」
在20世紀,達利絕對是一個神采奕奕的名字,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是無理性的,瘋狂的,時髦的藝術,當然這個名字還代表奇怪的胡須,瞠目結舌衡握的造型,夸張無比的動作和渲染張揚的口才。達利無疑是一個瘋狂的天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狂熱的達利,一輩子咐伏慶卻保持了只愛一個女人的神話,或許,對于他來講,創造出所有人都以為不大概的大概,才是他一輩子最得意的成就。
在遇到他惟一的女神加拉之前,達利雕刻了這樣的一個自個——童年的他,因為不愿意被當成是死去哥哥的陰影,而拒絕上學,拒絕知識。6歲時候他的興趣是廚師,7歲則是當拿破侖。從此,他的雄心壯志一直不停地增長,就像他對各種偉大事物的狂熱迷戀一樣,包括后來對他惟一的女神加拉的迷戀。22歲的時候,馬德里的美術學院給了他一個展示個性的舞臺,他不再迷戀那些空泛的頭銜,他開始要做獨一無二的達利,他逐漸發現,做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個勝于重復任何一位偉人。他不斷與大眾唱反調的欲望和各種荒謬的言行令他非常快在學院出了名,但是在藝術家成群的學院維持特立獨行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奪人眼球,達利別出心裁地花了三個小時,用繪畫的油彩和特殊的發網將頭發做成了一個唱盤,假如拍打,還會發出金屬般的鏗鏘聲。
21歲的達利顯然不滿足于在小范圍內創造驚嘆,他在巴塞羅那舉辦了個人畫展,他的充滿稀奇古怪和扭曲變形的繪畫賺足了眼球和喝彩,這個階段的達利已開始證明沒有什么領域是自個不可以涉足的,于是他將自個投入到更多的環境中去,只要他的名字一出現,立刻會引起爭議,他非常滿意,這便是他樂意看到的效果。
1929年,25歲的達利遇到了自個為之一輩子瘋狂的女人加拉。
當時的達利,在家鄉的海灘上為自個不斷冒出來的瘋狂念頭大笑,這時候,一輛計程車停了下來,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羅·艾呂雅攜妻子加拉走向了達利。
這一次的見面,命運之神將加拉帶到了達利身邊。
這個長得不正常聰明的俄羅斯女人給了達利無比的震撼,他感覺到她宛如布拉曼特的小禮拜堂一樣優美動人,達利悄悄地注視著她,她一直都沒發覺,但是她身著游泳衣那 *** 的背,讓達利再一次地肯定了,這個女人便是他命中注定的妻子,她簡直是為了完成他的夢想而造就的,當然,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加拉是保羅·艾呂雅的妻子。
當晚,達利與加拉進行了一次嚴肅的對話,談話的結果是,加拉決定留下來,保羅獨自黯然地寓去。
達利和加拉私奔到利加特港的一個小漁村,租了一間不到4平方米的小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雖然這世外桃源的生活令人陶醉,但它是「世上不毛之地的一塊。早晨是充滿朝氣的陽光,傍晚卻是令人心酸的悲哀之感」。或許是因為其特別,達利的一生作品中反復出現利加特港的風景。
加拉的愛治好了他的歇斯底里,成為達利的創作源泉。聰明的加拉不僅豐富了達利的藝術,還把讓達利搞得一團槽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起來,教他怎樣穿衣服,怎樣在樓梯上行走時不致每走一步都摔倒,怎樣識別敵人,怎樣在用餐時不往地上扔骨頭。加拉曉得他軟弱無力,把他像牡蠣肉藏進硬殼之中,精心保護。
加拉成天同顏料商、古董商、藝術品修復藝人打交道,買畫筆、膠水、畫布等一切玩意兒,保證達利每日的需要,直到達利將粗陋的畫圖和爛紙貼滿畫布,真正著手嚴肅的繪畫為止。加拉勸告達利與所有的藝術流派保持同等距離,保持自個的創作力量,她還像個經紀人一樣奔跑于巴黎的各個畫廊,為達利討回畫債。一心想發大財的達利經濟上并不富裕,他們的生活入不敷出,但在加拉的安排下并不感到缺錢花。而當達利把一個流淌的鐘很難看地掛在樹枝上,他問她三年后會否還有人記得這幅《難以消除的回憶》,加拉斬釘截鐵地回答「凡是看到它的人,都會永遠記住它!」
加拉的眼睛有135種顏色,加拉是靈感源泉,加拉是女神,加拉是他絕望、發狂、興奮和憂郁發作的惟一見證人——不管是達利的自傳還是日記里,他都在如數家珍地記錄自個的「天才」的同時,也不遺余力地贊頌著這個「我們時代獨特的神奇女子」。
1982年,加拉離開人世,達利的創作也失去了靈感,健康也是每況愈下,如同喪失了羽翼的達利將自個關在一座城堡里,再也沒有創作出一幅滿意的作品,七年后,他死于心臟病和呼吸并發癥。
達利82歲時在巴塞羅那說過「由于我是天才,我沒有死亡的權利。天才會死,天才的作品不朽。」
天才不會死,天才的作品不朽,天才的愛情也值得我們永遠回味。
王德順算是老藝術家嗎?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當然是。是中國內地知名的演員,是人體的藝術師 。代表作有天地英雄,重返20歲,鹿鼎記,倚天屠龍記。
【總結】藝術家命中注定?稱得上藝術家的演員?的問題有了答案,更多關于“稱得上藝術家的演員”的攻略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藝術家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