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清明點燈祈福?清明節(jié)點燈有用么?不懂就往下看,精細化講解“清明點燈祈福”的內(nèi)容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清明節(jié)是否可以燒香祭祖
元宵節(jié)可以燒香祭祖嗎? 可以的。
相傳早于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及至漢武帝創(chuàng)建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元宵節(jié)的重要性。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隨著歷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xù)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jié)束。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派純亂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jié)。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jié)這一天,按習俗民間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頭,祈福保佑。因此上元節(jié)是祭祀鬼魂的重要節(jié)日。上元節(jié)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使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這一傳統(tǒng)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而現(xiàn)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肴,進行拜祭。
清明節(jié)祭祖
在清明掃墓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重陽節(jié)祭祖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shù),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還有重九節(jié)、茱萸、 菊花 節(jié)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中元節(jié)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塵檔,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jīng)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褲輪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qū),中元節(jié)是比清明節(jié)或重陽節(jié)更重要的祭祖日。
供燈祈福祝福語怎么寫?
供燈祈福祝福語:
1、集曼陀之雅華,旃檀之凝香;祈萬佛之祥光,龍?zhí)熘澇J鏁碁榈兀;蹫榛菫榱海环奖銥殚T,六度為梯,菩提為藏。申賀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2、福慧雙增,吉祥如意。
3、愿我三世累積的一切善根都回向與您,惟愿您速疾成就無上菩提!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作您菩提路行搏森上的助伴!恭祝新春吉祥如意!
4、道生于平和安靜,德生于謙和大度,慈生于博愛真誠,善生于感恩包容,福生于快樂滿足,喜生于健康成就,愿道德慈善福喜集您一生!新年快樂!
5、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懷是和諧的甘露,歡樂的微笑是幸福的陽光。新年佳節(jié)來臨之際,提前向各位同修拜年:敬祝您歡喜自在,如意吉祥!
6、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它沒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現(xiàn)場直播;佛菩薩,人天善神,都看著你;把握好每一個念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現(xiàn);愿你檔畝生命的每一刻都能銀襲自在吉祥!
7、年復一年無量壽,月又一月琉璃光;日日夜夜觀自在,時時刻刻妙吉祥。末學合十。向同參道友恭祝新年快樂日日精進!
8、由積廣大施福資,出離凡俗而成佛,往昔諸佛所未度,諸有情眾我當度,我以所有救生業(yè),及施所生諸福善,愿證佛位度世間,從煩惱中得解脫,佛成道日吉祥。
9、送你一件般若衣,前襟菩提心,后襟出離心,多聞是領(lǐng)子,善巧是袖子,戒律是扣子,禪定是里慧是面,口袋裝方便,穿上吧。祝你新春吉祥!
清明節(jié):為天堂的親人點一盞心燈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
手捧一盞心燈,
默默為親人點燃,
寄托內(nèi)心沉重的思念,
遠在天堂的親人,你們還好嗎?
你們可知道,
我們有多想你!
春光明媚,草色青翠,
楊柳依依,微風拂面。
在這人間四月天,
一切都欣欣向榮,
可是天堂的親人,
你們卻不在了,也看不見了。
人世間最沉痛的別離,
莫過于天人永隔,
我們再也見不到了。
天堂的親人,
多想有一天睜開眼,
能看到你的笑臉。
而不是像如今,只能睹物思人,
也不是像眼下,只能默默流淚。
任憑我們?nèi)绾魏魡荆?/p>
也不能相見;
即便眼淚已然流干,
也無濟于事。
天堂和人間的距離高州并,到底有多遠?
如果有一張票,
可以讓我們見到,
哪怕傾盡跡慶所有,我也會得到!
天堂的親人,你知道嗎?
我一直不曾相信,
你們已經(jīng)離開我們身邊。
我總覺得,
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
還能讓我們重逢。
天堂的親人,
我有好多話想和你說,
我有好多恩還沒報完。
可是再也沒有機會了,
我們之間,
只剩下思念,還有遺憾。
不知道人生有無來世,
如果有,
能不能讓我們還做親人,
我想對你好一點,再好一點!
清明節(jié),寄哀思,
我能做的真的不多,
唯有點燃一盞心燈,
為您們祈福!
希望天堂的親人們,
在那里沒有病痛的折磨,
沒有讓人心酸的事情。
生活都是和美的,
日子都是無憂的戚跡。
年年清明,年年至,
年年祈福,年年思。
天堂的親人們,
你們不在身邊,卻在心間,
你們深情厚誼,永遠不忘。
愿逝者能夠安息,
愿生者學會珍惜。
不用為我們擔心,
我們會帶著你們的祝福,好好生活
廣東人點燈風俗
廣東人點燈風俗
廣東人點燈風俗,農(nóng)歷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時間,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掛燈節(jié),而掛燈節(jié)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jié)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和自家廳堂掛燈。以下分享廣東人點燈風俗。
廣東人點燈風俗1
廣東某些地方正月的開燈宴,是為了慶賀什么?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的出生是頭等大喜事。每一家都會用各種方式慶賀新生命的來臨。一般不外乎四種:出生三天的洗三;滿月擺場滿月酒;百日設個百日宴;一周歲讓孩子抓周。但在廣東這邊有些村鎮(zhèn)還有一種慶祝方式,就是孩子出生后的來年農(nóng)歷正月擺一場開燈宴。
粵語中“丁”與“燈”同音,添燈即為添丁。廣東某些地方添了男丁的家庭就用“點花燈”來慶祝添丁之喜、慶祝后繼有人、同時也祈求家族人丁興旺。整個過程分三個步驟:點 燈,開燈,結(jié)燈。
家里生下男孩,長輩就會去紙扎店訂制紙燈。正月初一“點燈”,把這些紙燈懸掛在家中、本家宗祠、本村廟堂,由爺爺點亮花燈。紙燈八角形,外面描花貼畫,里面吊著一個盛油的小碟用來點亮發(fā)光,下方掛著幾個小紙袋,里面裝著紅棗、花生、桔子、慈菇等寓意美好的物品。在宗祠懸掛時,還要將男孩的生辰八字和名字錄入族譜。
接著就擺開燈宴,正月初二至十五的某一天,具體哪天主家自己定,邀請同族和親戚朋友飲燈酒。也有一個村或者一個家族一起擺開燈宴的。“結(jié)燈”就是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把所有花燈取下來升天(就是燒掉),向天祈福。
其中的重頭戲是開燈宴。“飲燈酒”是廣東一些地方必不可少的春節(jié)活動之一,稱為“賀燈”。親朋好友要給“燈仔”送壓歲包或者“紅袍”(紅色的衣服),主人家也會給予回禮。“燈酒”一般是擺在村里的祠堂或者酒樓。中國作為一個以食為天的民族,對于任何喜事的慶祝方式,儀式之后,都會殊途同歸地化為六個字,“大家吃好,喝好。”
傳統(tǒng)的燈酒有九大簋,寓意長長久久。菜也很有講究,這九個菜,每道菜都包含著一個美好的祝福。比如燜豬手叫手足同心、蓮子湯叫蓮生貴子。具體選什么菜多少道菜,主要是看主家的意愿。但不管選什么菜其中肯定會有一道芽菇。芽菇又叫慈 菇,在粵語中有代表男丁的意思。
正月里游客在廣東一些酒樓常會看到“某府開燈宴”的指示牌。聽當?shù)厝私忉尯笕滩蛔枺侨绻氖桥畠耗兀抗P者有個朋友當時苦笑著回答:那就什么都不用做,我母親生了我們?nèi)忝谩?/p>
我父母最雹謹后從廣西那邊領(lǐng)養(yǎng)了一個兒子,他對我父母并不好,但家里房子什么還是全部都歸他,村里分紅那些的他都有。朋友接著告訴我們,他們村里老人說在舊社會家里添了男丁沒有擺燈宴,就表示沒有認籍,不被承認是本宗男子,祠堂更不會分豬肉給他。
說到底不就是重男輕女嗎!難道沒聽說過,在江浙一帶的農(nóng)村里,早在十幾年前女兒就跟兒子一樣上族譜了。朋友已經(jīng)三十多歲了,按她的年齡,說的應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現(xiàn)在應該不會有這類事發(fā)生了。但是開燈宴在每年的正月還是經(jīng)常可以見到。對此,你有什么想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說出你的看法。
廣東人點燈風俗2
正月初十風俗民俗盤點 掛花燈寓意家族添丁
正月初十的到來,代表著人們要去了解這個節(jié)日的特點,以及這一天的風俗民俗源簡基,因為每個節(jié)日的文化不同,盤點不同的節(jié)日文化和風俗,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掛花燈、焚香和敬紙燈時這一天一定會做的事情,這是深入文化的重要步驟。
正月初十風俗盤點
正月初十的時候,有掛花燈、水甕里點燈、焚香、敬紙燈風俗。因為這一天是石頭節(jié),人們會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農(nóng)歷大年初十,中國民間認為是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谷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咐穗與節(jié)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
掛花燈寓意添丁
在初十的時候,人們還會去掛花燈,但是掛花燈也被大家稱作是添丁燈,代表的是家族中能夠添丁,添丁燈的叫法,源自粵語的發(fā)音中燈和丁相近,添燈寓意著添丁。
過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嬰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壇上掛上花燈。有心的長輩,還會特意在花燈上寫上新丁的名字。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可是關(guān)乎傳代的大事情,村里負責記錄族譜的長者會記錄下新丁的名字,從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此日掛花燈注意事項
在初十的時候掛花燈,人們需要注意氛圍掛和落燈酒兩次,這兩個是需要區(qū)分開的,雖然說不需主家發(fā)帖邀請通知,到了農(nóng)歷正月初十這一天,親友和鄰居們會送上禮物、紅包前往致賀,共飲同歡。
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擺落燈酒。花燈酒期間,有些想早得子孫的婦女,會于晚間潛入社廟和祠堂,偷取一些燈帶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貴子。而掛燈人家,則于白天重新掛上更多的新燈帶供別人偷取。
廣東人點燈風俗3
點燈這一習俗,是為了祈福還是驅(qū)鬼,不了解這些可能會惹上麻煩
點燈這個習俗一般在廣東地區(qū)比較常見,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進行的一項活動。這生子點燈的主要寓意為順順利利,健康成長。還有一種點燈就是辦喜事時會點燈,這個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婦有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的生活。
這是比較常見的點燈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區(qū),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有一種不常見的點燈方式。那就是在大年三十點燈,或許在其他地方這不叫點燈,而且點燈的方式和廣東地區(qū)的點燈方式是不同的。
不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廣東地區(qū)主要是為了慶祝,而巴渝地區(qū)主要是為了祭祀。而這種與我們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為了祭祀我們的已逝去的親人,幫他們點燃香燭,以表追悼之情。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一種比較古老的'點燈儀式。
這種點燈儀式可進行也可不進行,因為它不是為了悼念我們的逝去的親人,而是給一些不認識的過路鬼魂點的燈。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闔家團圓的時候,也會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點香燭。但是一些老長輩會在屋外的馬路邊上點幾根香燭,甚至會盛一碗飯倒扣在地上,他們管這個叫點燈。
記得每年回老家過年,吃完團圓飯后,奶奶都會一個人拿著香燭和一碗飯出去,以前總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來問大人,他們說那是給過路的鬼魂點個燈。當時也沒明白,為什么要給他們點燈呢,又不認識。
長大了漸漸的明白,那就像是給沒有家的人一點施舍或者說是溫暖。因為世間總有被拋棄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樣的,也會被人遺忘,沒有人為他們點燃香燭,更不用說有祭祀品去祭祀他們。所以我認為這是老一輩人對那些無家可歸的鬼魂的可憐吧。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讓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其實我認為不管是哪種原因,這都是人類的一種善良的表現(xiàn)方式,對親人也好,對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種尊敬的意義在里面。但那都是過去的做法了,現(xiàn)在基本上沒有這種說法了。倒是有另一種說法,不是為了祭祀,而是為了守歲。
在農(nóng)村過年,在除夕都會通宵點燈,家家戶戶出除夕都是燈火通明。以前沒有電燈就是用煤油燈,而且家里火爐的燒得旺,整個村子顯得很光亮。這個習俗是由守歲而來,在農(nóng)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nóng)村除夕都會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或是做一些春節(jié)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歲這個習俗的由來已經(jīng)很久了,據(jù)記載南北朝時就開始有了。我們家鄉(xiāng)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說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燈會一直亮著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會多準備一些烤火用的東西。這是表達對逝去歲月的留戀和對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辭舊迎新的意味。
記得小時候家里吃完年夜飯,就會貼春聯(lián)放煙花,平常都會很早要求小孩睡覺,但是在除夕卻鼓勵小孩熬夜,而且誰能堅持就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壓歲錢。并且父母總會說過了今晚你就大一歲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調(diào)皮,其實這是在告誡我們要珍惜光陰。
不管你是在哪個地方,聽著哪一種點燈方式,那都是一種傳統(tǒng),都是一種好的祈福方式。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體現(xiàn)出了我們中華傳統(tǒng)習俗文化的深奧與久遠,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農(nóng)村點燈花有什么講究
點燈花---保定阜平春節(jié)習俗
北握仔京保定一帶,春節(jié)多有捏燈花點燈花祈福的習俗。而燈花的燃放時猛悄間、疊制方法和使用材料等又因地而宜,各有不同。有一年在保定阜平過春節(jié),于是對當?shù)攸c燈花的習俗就有了一些了解。大概最初的燈花是用香油浸了放到燈碗里燃燒,所以叫燈花。現(xiàn)在當?shù)攸c燈花的風俗還保留著,只是形式演變了不少。在這里,就我所知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當?shù)責艋ㄋ貌牧希瑸槲迳櫦y紙。計有紅、紫、黃、藍、綠等色。一般在除夕晚上,忙完年后,開始捏燈花。正月初一早晨天亮前點燈花。捏燈花前,先將五色紙裁成約15公分長5公分寬的長條,然后沿縱線對折。捏燈花之前,必須先洗手,以示尊敬。捏時,將五色紙纏于右手食指上,用左手捏住紙的兩端,擰上多半圈,就成為一個燈花。隨即用右手拇指將燈花打結(jié)處壓在食指上輕輕捏一下,將燈花定型。然后對著燈花輕輕吹口氣,再將之放入簸箕中。晚飯過后,一家人盤腿坐在炕上,邊捏燈花邊談論著去年得失明年生計,聊著不知從哪兒聽來的奇聞趣事,其樂也融融。
初一早晨,天還沒放亮,一家人就要起來點燈花了。這項活動一般由家中長輩女性(如奶奶、媽媽)主持,孩子們配合。預先準備一雙筷子(要求干凈干燥)、一支紅色蠟燭和一個瓷盤(亦要求干段知汪凈干燥)。先由奶奶(或媽媽)點燃蠟燭,交入孩子手中,總要再三叮嚀幾遍:“可不敢滅了!可不敢滅了!”于是,孩子們就小心翼翼地捧著那團圣火,跟著奶奶(或媽媽)開始點燈花。點燈花時,奶奶(或媽媽)用筷子從簸箕中夾起九朵燈花(因九為陽數(shù)),一般五色要全,在燭火上點起,必恭必敬地放到屋子的每個角落及屋中央。點起之后,大人孩子要一起輕聲念誦:“燈花明,燈花靈,照到哪里哪喜慶”等吉利的話,一直到燈花自然燃滅,再進行下一處。點燈花的順序,一般是從內(nèi)到外。即先從臥室點起,再堂屋,再庭院水井等。不方便直接點放燈花的地方(如炕上等),就將點起的燈花放入干凈的瓷盤中,再將瓷盤放到要點燈花的位置。關(guān)鍵的原則在于要全,不落項。外面住宅地基的四角以及附屬建筑如廁所豬圈牛棚雞窩等處都要點燈花祈福。
點完燈花,才開始煮餃子。吃完早飯然后拜年。
題外:各地過春節(jié)的習俗當真是千差萬別,如八仙過海,各有各的一套。例如保定阜平從大年三十開始就一天吃兩頓飯,美其名曰:給游玩多留出點時間來。他們連年夜飯都不吃,更別提大年三十吃餃子了!不過那里拜年的習俗比較正常,比較人性化。初一去長輩家走動走動,道聲過年好,就過去了。不象冀中石家莊趙縣,大年初一拜年,必須磕頭。那一天,只要在村里任何地方(廁所除外,因地方太小,磕不下去)第一次碰上任何長輩,就得一個頭磕在地上,叫一聲:某某爺/某某叔/某某嬸,給您拜年了!男丁從七八歲就開始執(zhí)行,一直磕到死。女丁免磕,直到嫁人。嫁人后隨老公磕去,不過還是有優(yōu)惠政策:只磕婆家的,本家的免禮。她本家的慰問工作也得讓倒霉的老公去做。每每此時,直讓人后悔為何不能生為女兒身!所以,大年初一早晨穿新衣,往往沒有男丁的份。最起碼褲子要來一條有戰(zhàn)斗力的:總不能頭還沒磕完呢,就透亮了吧?也總不能新褲子穿第一天就退休了吧?誠如是,把你罵死的,不是老娘就是新娘,信不?爺們兒,大過年的,還是受點委屈,還穿咱的乞丐褲吧!
【綜合】清明點燈祈福?清明節(jié)點燈有用么?讀完后秒懂了,更多關(guān)于“清明節(jié)點燈有用么”的攻略關(guān)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清明點燈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