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點燈放生祈福?放生與供燈的區別?來看看風水百科,找到有用信息“點燈放生祈福”的內容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點燈籠祈福是什么節日?
其實燈籠在很多節日都會用到,因為燈籠代表得意義很氏宏通用
一、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二、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于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殲擾冊彩龍兆李局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正月里的民俗,你知道多少
正月初一 新年伊始
春節象征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大年初一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
正月初二 回娘家
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習俗,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 禁忌多
不許摔壞東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边@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正月初四 迎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這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諸神。若是經商之人的話,應該閉門歇業,民間認為若不這樣做的話,會導致虧待諸神,引起諸神不滿。
正月初五 “破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正月初六 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叢兆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窮鬼。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 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滲攜租。
正月初八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里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天公生
在中國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為玉皇圣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
正月初十 石頭節
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
正月十一 請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
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p>
正月十三 灶下點燈
南通舊時從正月隱陵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正月十四 試花燈
在古代,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并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
正月十五 吃元宵,點花燈,猜燈謎
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春節初一到十五習俗
除夕守歲之后,大年初一的習俗是開門炮仗、年、歲、聚財等。人們在大年初一早上先開門燃放第一掛鞭炮,這被稱為是“開門炮仗”。其次,就是家中的晚輩向長輩年,說一些吉祥梁唯如意的話;在晚輩拜完年之后,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寓意著壓住邪崇。大年初二要去親戚朋友家拜年;并且還要祭祀財神,無論是商鋪還是普通家庭。在大年初二的中午一定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有著招財進寶的寓意。
初二芹滲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古代,女兒嫁出去了一般不會輕易回娘家。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橡首培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
正月初八點燈是什么意思
正月初八點燈是一項民間的傳統活動,也是非常有名的祈福活動。
每年正月初八,在老輩人的眼中,就是順星節,每年到這個時間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會點燈的,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去點燈,不同的地方一般點燈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點燈的數量不同。
如果是本命年的人,建議在今年的初八早早的侍含去寺廟等候,供奉上幾盞燈,相傳可以化解太歲。眾所周知,沖太歲的人群,尤其是本命年和沖太歲的日子大重合的這一年,凡事都需要多加小心。沖太歲的后果很嚴重,在工作上的失誤很可能會接連不斷,繼而自身的財運受到影響。因此,在今天記得虔誠的供奉幾盞佛燈對自己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正月初八的民間習俗
在正月初八這一天會祭拜谷神,祈求他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果正月初八的天氣晴空萬里,那么這一年就會豐收。如果天氣陰沉不好,這一年就會欠收。這些傳統風俗習慣都來源于古代,再加上我們在舊社會一直是農耕文化,因此對歷法、農具、農業祭拜等都十分重視,當然每年的祭拜谷神,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一個重要活動,到了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是會點燈的。
有些店鋪,會選擇在這一天開張,來祈求這一年的生意興隆。還有習俗就是人們會在正月初八放生,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們想用這種方式積德行善。再有就是正月初八,這天還有很多的禁忌,比如不能打破東西,會粗謹被認為當年就會運氣不好。如果不小心弄碎了,就把碎片用紅色紙包住,嘴里說歲歲平安,然老凳笑后遠遠地扔掉,這樣的寓意是比較吉利的。
正月初一過大年,年的來歷及傳說故事是什么
在中國,關于“年”的來歷及傳說大約有三種:
一、年是吉祥獸,給人類帶來四季好運、五谷豐登;
夕是古代傳說的怪獸,每年臘月底出現在人類群落周圍,吃人、毀壞村莊。被天神年所克制。年在臘月最后一天子時正殲晌中除掉了夕,所以臘月最后一日叫除夕。因為被年拯救,新的日子就叫新年。
二、年是怪獸,專門禍害莊稼、危害百姓;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兇光,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時日一久,人們漸漸發現年獸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于是后來的人們在除夕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貼紅紙(后來逐漸改為貼桃符或貼紅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當年獸被趕走以后,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也由此出現過年的習俗了。
三、年是少年,協助人困改卜類除掉怪物夕。
擴展資料:
傳統年俗: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來被紅紙代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汪穗。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圣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后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春節初一至十五民俗大眾吃什么飯?
民間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面。
大年初一
1、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2、萬年糧——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3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3、餃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4、湯圓——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5、面條——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6、雞湯——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7、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大年初二
1、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
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2、大年初二是女兒(偕女婿)回娘家給父母拜年。一般必吃年三十留下的東西,比如雞,年夜飯是要把頭,翅,腳,尾留著的,但初二就可以吃了。
有年夜的飯要多煮,留下年飯初二開吃。必有臘肉香腸,魚和面。
3、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大年初三
1、間以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2、俗話說:初三合子往家轉,合子是中華面食中的一譽高種,是中國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區流行的一種面食。比較常見的是韭菜、茴香、雞蛋、豬肉,以韭菜+雞蛋、茴香+豬肉、韭菜+豬肉的組合最常見和最受歡迎。
合子的面皮一般不用發酵的面,而是用燙面和冷水面這兩種。合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因此深受歡迎。
3、北方有些地方流行在“初三”也吃餃子,由于一部分人此時需要提早出門,趕往工作地點,民俗、民風的名言是:“出門餃子高虛知、進門面”。也就是說:親人離開家門時,吃餃子保平安,來年再團圓,家中親人的祝福都包在餃子中。
大年初四
折籮——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初一到初三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
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
大年初五
餃子——“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老北京有講究,“破五”吃餃子的肉餡兒,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菜餡兒也要自己去剁,這樣的話,就是預示著來年一切都很順利。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沒有了?!捌莆濉钡娘溩又v究餡兒是一個肉丸的。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它和古代象征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一家人團圓吃“破五”餃子,那么就寓意著在新的一年里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
大年初六
“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因此可以像往常一樣吃什么都可以。
初七人日
吃壽面
初六“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因此吃什么都可以。
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人日要吃以七種菜所做的“羹”,稱“七寶羹”。除了吃“七菜羹”,還有吃“及第粥”與“面線”等象征吉祥如意、步戚消步高升的食物。
吃面條
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吃餃子
人日這天,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單縣早晨吃餃子,現包現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腦。
大年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里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
初八初九牛羊肉
做法:
1、牛腩切塊后,放入鍋中加冷水煮開,3分鐘后關火,用溫水沖洗干凈。
2、牛筋切段放入高壓鍋加水,煮至上汽后轉小火,20分鐘后關火。
3、自然排氣后撈出牛筋,用溫水沖洗干凈。
4、洋蔥、生姜切片,大蒜去皮,入油鍋炒出香味。
5、倒入老鹵或清水、香葉、八角、草果、桂皮,煮開。
6、放入牛腩和牛筋,煮開后加入料酒、生抽、老抽和冰糖。
7、轉小火燉煮2-3小時左右,至牛肉和牛筋酥軟入味即可。
初十要喝棒子粥
做法:
1、適量大米洗干凈。
2、將玉米剝掉,洗凈。
3、把玉米和大米放在鍋中。
4、倒入適量清水。
5、大火煮開,小火慢煮二十分鐘左右。煮好的玉米粥既粘稠顏色又漂亮,更加好喝。
正月十一(2月18日)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傳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嫉妒,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被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十一吃魚有說頭
新年吃魚,講究的是〝年年有魚(余)〞,況且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療效。
做法:
1、魚肉洗凈。
2、熱油中放入姜片。
3、倒入魚肉,翻炒。
4、加點醬油。
5、放一點糖。
6、加水煮一會。
7、出鍋前滴幾滴美極鮮,撒上蔥花即可。
正月十二(2月19日)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民間俗稱“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了。
十二餐桌有鴨子
中國許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吃鴨子,比如北京人愛吃烤鴨,南京人愛吃鹽水鴨,四川人愛吃樟茶鴨,新年期間的餐桌上怎能少了鴨子。
做法:
1、鴨肉洗凈,切成中等大小的塊便于入味,過于肥厚的鴨皮剔下來。
2、鴨肉放入碗里,加入料酒,鹽,生抽,姜片,蔥段,腌制20分鐘。
3、把剔下來過于肥的鴨皮脂肪放入鍋里。
4、小火用鏟子按壓,慢慢逼出鴨油。
5、待鴨皮兩面變金黃時,很多鴨油都出來了,盛出鴨皮。
6、鴨油里倒入干辣椒,花椒炒香。
7、倒入腌制好的鴨肉翻炒熟。
8、倒入老抽翻炒上色。
9、倒入一瓶啤酒,沒過鴨肉,中小火慢慢燒。
10、慢慢收汁,倒入青椒翻炒即可。
正月十三(2月20日)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做法:
1、蝦洗凈瀝干。
2、蔥姜、料酒浸泡蝦5分鐘,中途翻動幾次,使之均勻浸漬調料。
3、倒出汁水,保留蔥姜。
4、倒少許油,熱鍋炒蝦。
5、慢慢翻炒至蝦變成紅色,加鹽。
6、加醬油,煮一分鐘。
7、加青紅椒圈。
8、湯汁收干,拌勻起鍋。
正月十四(2月21日)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娘娘誕辰于正月十四,又稱“順天圣母”。傳說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后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于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順天圣母”。
十四大碗炸醬面
老北京人做炸醬面時一般只認六必居、天源的醬,面條要用手搟面,夏吃熱冬吃涼,伴上老北京人吃炸醬面時最講究的八碟菜碼,包括:黃瓜絲、水蘿卜絲、香椿末、芹菜末、青豆嘴兒、黃豆嘴兒、白菜絲、青蒜末,如果再咬上幾口臘八蒜,味道更爽。關注微信“大海旅游人”
做法:
1、五花肉切丁,黃瓜和蘿卜切絲。
2、炒鍋放適量油,肥肉先入鍋,煸出油后入精肉。待鍋內飄香后入少量生抽,料酒。盛肉丁出鍋。
3、用煸肉的油炸醬。先用大火把醬燒至咕嘟咕嘟,然后用小火慢慢咕嘟咕嘟著。
4、炸個十分鐘左右,再倒入煸炒過的肉丁,翻炒幾次,快出鍋時撒入蔥花。
5、然后就是煮面了。
6、然后把菜碼在沸水里過一下,脫生即可。
正月十五(2月22日)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相傳,正月十五日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桿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后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十五家家鬧元宵
正月十五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起初,人們曾經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圓、和睦、幸福。
【歸納】點燈放生祈福?放生與供燈的區別?心中的疑惑解決了嗎,更多關于“放生與供燈的區別”的內容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點燈放生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