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佛菩薩前點燈祈福消災?佛前點燈的意義?不懂就往下看,精細化講解“佛菩薩前點燈祈福消災”的內容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 1、菩薩面前點蓮花燈的意義
- 2、佛前供燈的功德
- 3、佛前許愿何時還
- 4、佛前點燈佛條祈福怎么寫
- 5、佛前為什么要點燈
菩薩面前點蓮花燈的意義
因為這個在華嚴經里講叫"菩提心燈"。它是以大慈悲為友, 以大信愿為住, 開啟大般若智慧光, 這個叫是菩提心燈。大悲為根本, 發菩提心成為燈柱, 你就會打開大般若光, 空心, 所以, 大悲心, 菩提心, 空心, 這就是成佛的三種心。
在《菩薩藏經》也提到:‘燃點十千明燈,以懺滅眾罪’。沉淪于六道的我們,將象征光明智慧的燈點在佛前,主要是希望藉著佛菩薩的智慧之光,使我們心生慧解,早日成就我們的智慧波羅蜜。
華嚴經云:‘慧燈可以破諸暗’,點燈,從佛陀時代,就已成為一種供養方式。十供養中(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燈是必備之物。燈,象征光明、智慧。因眾生內心被無明煩惱所障,所以要在佛前燃燈,祈愿藉光明照破內心的黑暗世界。
佛前供燈的功德
《佛說施燈功德經》: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燈的人,可以得到下列數種福報:
憶念善法而不忘失,平生所造的福德善事會自然浮現心中。心生歡喜,心中有佛。身心清凈而沒有苦惱。
佛堂供燈身上會有光芒,相貌莊嚴,資財充足,有大善根,有大智能,身業清凈,口業清凈,意業清凈,善友清凈。供燈福慧眼睛明亮美好,具足天眼可看見遙遠或細微的事物。
佛前供燈有如此殊勝的功德,我們在供燈的過程中,還要進行善巧的觀想:把燈碗觀想成大地一樣的寬廣博大,把燈碗中的酥油想象成有大海水一樣的多,把燈芯觀想成像須彌山那樣的高大,把燈的光芒觀想成如須彌山兩側的太陽、月亮的光輝一樣的耀眼,燈的數目是微塵數佛剎中,
每個佛前都有億萬盞燈,愿燈光驅除一切有情的無明黑暗,而現見十方諸佛的清凈剎土,觀想無數的燈光,照亮了大千世界,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同時回向給全世界的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無明的黑暗中得到智慧的明燈,使他們解脫、快樂、幸福、自在。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同佛一樣的智慧,但是無明煩惱覆蓋,就像太陽光被烏云遮住,必須聽從佛的教導,供燈修行才能智慧顯現。
在供燈中我們祈求上師、本尊、護法放大光明加持自己、家人和所有眾生,消除內心的癡暗,增長光明般的智慧!燈油燃盡后要把燈碗擦干凈,這時要想:這是在擦掉自己以及所有眾生內心的煩惱和無明癡暗。
供燈是供養智能明燈,使諸佛菩薩生起歡喜心,用自己的虔誠心發愿回向,再加上諸佛菩薩上師三寶的加持力,功德會無限無量地增長。如同供燈一樣,在誦經、持咒時也要進行觀想用來積攢福德資糧:一微塵中有微塵數佛,我們用意念加持使少量的供品成為無量無數,供養諸佛,誦經持咒拜佛時想象化現出微塵數的嘴和舌頭同時念誦,在無量世界中,向無數佛頂禮。
有些人認為佛好像離很遠,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中,太遠了!其實佛就在自己身邊、自己的心中,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佛遍虛空界,佛身遍及之處就有佛光,佛光遍及之處就有佛語,佛語心咒遍及之處就有佛性,佛菩薩像空氣、陽光一樣,就在法界,觀想自己化現無量微塵身同時禮拜無量世界的諸佛菩薩,會有無量的功德。
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在無邊的黑夜中摸索著前進的行路人,逢到一盞明燈會非常幸運,密法的境界充滿了整個法界,念念經文聽聽這個聲音,便已種下無窮的善根。
在末法時期弘法利生時,更應該把佛法的明燈照亮全世界,對實現愿力、開發智能、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平息戰爭、興旺發達、福祿壽禧等會有諸多好緣起。
燈是智慧、光明的象征,燈光驅散了無明和黑暗,點燈供佛,就是藉助佛的智能明燈點燃我們內在的心燈,去掉昏暗愚癡的自我,激發自己內在的智慧,所以當我們供燈時,我們點燃的是自性的明燈。
佛前許愿何時還
佛前許愿何時還
佛前許愿何時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許愿的習慣,關于許愿這方面的事情其實是有很多講究和說法,當然也有很多禁忌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佛前許愿何時還。
佛前許愿何時還1
一般說來,佛家信徒有哪些愿望,就到佛前祈禱,祈禱佛祖使出法術,考慮自身的愿望,如:有求財運的,有求孕的,有求免災的,有求消災的。上香還愿許多盆友都是有過燒香拜佛的歷經,而拜佛時堅信大伙兒都是會許一些愿望,過去了一段時間愿望完成后是務必要返回寺院還愿的。
在祈禱的情況下,信徒為了更好地表明真心誠意和愿望的急切,一般都另外許下諾言:假如佛祖能考慮自身所愿的愿望,就給予佛祖以一定方法的回報,
如:敬奉一定的香火錢、重構敗績、重新修寺廟,做某某某善舉,這些。這就是許愿。過后假如佛祖真的考慮了信徒所愿的愿望,信徒執行自身對佛祖許過的服務承諾,以回報佛祖的恩典。這就是還愿。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去還愿呢?這究竟又什么注重?
1、許愿了,假如滿愿了,一定要還愿。在哪兒座寺廟許的愿望,一般就到哪座寺廟還愿,假如確實忘掉是在哪兒座寺廟許愿,能夠到數萬人進香臺開展還愿。并不是佛菩薩必須,只是大家為人處世的規則。正常情況下是愿望達到后要在一年內來還愿,盡可能不必有意推遲。假如在許愿期內沒有成功造就愿望,則是不用還愿的。
2、許愿的話,最好是要許善愿,不必許惡愿。善愿便是要對自身和蒼生有益的事兒,對我國對社會發展有權益的事兒。能夠在佛菩薩眼前許愿,可是許愿以后,不能一切就交到佛菩薩了,許愿以后,還是必須依靠自己勤奮,才可以達到愿望。
3、還愿時需供物件,盡職盡責就行;不必貪大求全圖大,以做買賣之心理狀態:認為燒的香多,供的百果多,才可以表述心懷感恩。一般提前準備應季水果、曲奇餅干等3-5樣貢品,但務必是奇數(由于奇數為陽數);假如還愿地區容許也可提前準備香、金紙這些。謹記供生雞蛋也是有誤的,生雞蛋是卵生蒼生,是不可以用于供佛的。
佛前許愿何時還2
許愿后多長時間去還愿
一、沒有規定多長時間還愿的,原則上是愿望達成后要在一年內來還愿。如果在許愿期限內沒有順利成就愿望,則是不需要還愿的。
二、根據佛教的傳統,沒有吉日與兇日之分。還愿的日子相對來說只有一點需要謹記,就是一定要在期限內還愿,盡量不要刻意拖延。
三、許愿成功之后,一定要還愿。如果過了許愿期限之后,愿望成真了,建議也要選個日子去還愿。因為當初許愿時承諾過了,所以算是一個誠信問題。
許愿之后應該如何還愿
方法一
一、在去寺廟還愿可以準備當季水果、餅干等3-5樣供品,但必須是單數(因為單數為陽數);另外也可準備香、金紙等等,適合上拜的水果:蘋果、桃子、李子、棗子、葡萄柚、柚子、橘子等等。不能上拜的水果:西紅柿、番石榴、釋迦、榴蓮等等。
二、在還愿拜佛磕頭的時候,左手拿香,而且手一定要干凈。燒香時,香要一次性點燃,要越旺越好;上香的時候用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作完揖后就可把手中香置于香爐中。另外,燒香拜佛時來往不要跨過蒲團,不然會被視為不敬。
方法二
一、佛前點燈:可以點一對,也可以點三六九個,或九的倍數,象征祈福,心明眼亮。
二、敬香:表示對佛菩薩的尊敬,虔誠恭敬供養三寶;傳遞信息于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旨在與佛菩薩心意相通。
三、大拜禮:敬佛法僧三寶。默許心愿后,拜別佛菩薩。
去寺廟還愿有什么講究
一、在哪里許的愿,就要回哪里去還愿,雖然說菩薩都是一位菩薩,但是護法不同,必須請神就得送神。例如說,如果你是在普陀山向觀世音菩薩許愿求子,結果得了一子,這個時候你就必須前往普陀山還愿才對。
二、在當初許愿的時候,自己說過的什么承諾,在愿望成真之后就一定要按照自己說的去做。例如說,向菩薩許諾過金錢的`愿,還愿的時候一定要如法而行。
三、當然,最好的還愿方法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這從許愿之時開始就可施行。這不是迷信,是一種宗教文化。
佛前許愿何時還3
還愿時間有什么講究
一般說來,佛教信徒有什么愿望,就到佛前禱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滿足自己的愿望,如:有求財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災的,有求保平安的。在禱告的時候,信徒為了表示誠心誠意和愿望的迫切,一般都同時許下諾言:如果佛祖能滿足自己所求的愿望,就給予佛祖以一定方式的報答。
如:供奉一定的香火錢、重塑金身、重修廟宇,做某某善事,等等。這就是許愿。事后如果佛祖真的滿足了信徒所求的愿望,信徒履行自己對佛祖許下的承諾,以報答佛祖的恩典。這就是還愿。
如何許愿和還愿?這里面確有許多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我觀察進寺廟的許愿還愿者,有不少做法是不如法甚至是謗佛的。比如,有的賭博輸了錢,希望佛陀能幫他把錢贏回來,有的犯了法。
希望佛陀能幫他開脫罪責,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轉變命運,財運亨通,指日成為億萬富翁;有的希望快速當官,當大官,愿佛祖幫他連升三級,等等。還愿的也有不少滑稽之事,有的把雞鴨魚肉敬獻佛僧,竟然以殺】生還愿。
那么,究竟應該用什么方式許愿、還愿呢?末學試著談談一己之見
一者、許愿要正
也就是說,求佛菩薩幫忙的事情、目標一定要正當。不能求菩薩幫你滿足非分之想,更不能讓佛幫你做壞事。這樣的許愿佛菩薩是不會答應的。佛菩薩答應了這種許愿,豈不是成了貪官?而求身體健康、求病痛痊愈、求找個合適的工作之類的這些都可以,但切記不能歪心和貪心,不能要求過高。
二者、還愿要善
不能用造惡業的辦法來還愿。佛菩薩幫你滿足了愿望,你卻去殺】生,那豈不是佛菩薩在鼓勵你殺】生么?所以這種還愿萬萬不可取。還愿方式最好能根據因果關系和許的愿相對應。比如求身體健康的,最好用放生的方式來還愿,求財求工作的,最好是用財布】施、法布】施等方式來還愿。
佛前點燈佛條祈福怎么寫
直接寫自己的心愿即可。比如你求考上大學,就寫,請佛菩薩保佑我考上大學。
有什么心愿,除了去寺廟,祈求佛菩薩,另一個需要講究的地方,就是要遵守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為什么要這樣呢?我為你詳細講解一下吧。
佛法中,講究一個因果規律,就是善惡有報,我們受到的痛苦,來源于我們前世和今生的惡業,我們受到的幸福,來源于我們前世和今生的善業。是惡行讓我們苦,是善行讓我們快樂。心愿無法實現,這在佛法中,叫求不得苦,造成求不得苦的原因,也是我們前世和今世的惡業導致的。所以,我們欲求將來的幸福,求心愿的實現,就要能改正過失,并多多行善積德。
另外,不是做一兩件好事,就好運連連,心愿實現了,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善果的成熟,我們種下善因,要等待善果的成熟,就好像春天播種,要秋天收獲一樣,耐心努力耕耘,必有收獲,上天是祝福好人的。
如果行善積德一時沒有效果,不要著急,切不可怪罪佛菩薩。有的時候,佛菩薩要想幫助我們,保護我們,是很困難的,我舉個例子吧,甲砍了乙一刀,現在乙要報復,要砍甲,你說菩薩能保佑甲嗎?如果保佑了,那乙的冤屈又怎么申訴呢?所以,佛菩薩在因果面前,在業障面前,是比較為難的。我們的前世,不知道造了多少惡業,所以,可能你去求菩薩,一時會沒有效果,只有好好學佛,好好的改正過失,行善積德,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朋友如果你覺得我說的在理,并且對佛法也有興趣, 推薦一本書給你看下,凈空老法師著的《認識佛教》,佛法為我們講明了這個世間禍福的根源,人生的歸宿,意義,我們如何離痛苦得幸福如意之道,很是值得我們學習。這本書可以寺廟里請到
佛前為什么要點燈
從小到大,去拜佛都會看到佛前點著燈,那時候小,一直想不明白是為什么。直到長大后才知道。為什么要點佛前燈?那是因為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象征,在佛前點燈,可藉著佛的智慧光明,照破我們的無明,成就我們的智慧波羅蜜,而獲無上功德。因而《無量壽經》說:“為世之燈明,乃人間最勝之福田。”《菩薩藏經》也說:“百千燈明,懺除悔罪。”這位偉大的母親,滅掉了她的心頭怒火,也令一個誤入歧途的生命,迷途知返,得以新生。她的行為雖悖常情,但卻具無上慈悲,她的良善和寬容,令人無比的感動。 然而,生而為人,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損害,于是自然會生氣。這心頭火就是佛教講的嗔心。這種憤怒、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佛家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宋代的張九成造訪喜禪師時,喜禪師問∶“你來這里為何故?”張九成答∶“打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喜禪師聽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試探說∶“緣何起得早,妻被別人眠?”張九成一聽禪師平白無故說自己老婆和別人睡覺,心中無明火起,氣憤地說∶“無明真禿子,焉敢發此言?”喜禪師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輕輕一撲扇,爐內又起煙。”張九成聽了,慚愧不已,更加誠篤地皈依佛門。 日本的山岡鐵舟和尚也有類似的遭遇。 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心、佛、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圣無凡,無施無受。”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青年禪者大為惱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獨園反問∶“一切皆空,哪兒來的這么大脾氣?”生氣、發怒、怨恨,這些都是由煩惱而引發的心頭火,也就是嗔心之毒。當我們遇到了違背自己意愿或不順心的事,就會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靜,由此產生的忿、恨、惱、嫉、害等危害極大的情緒,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佛遺教經》云:“當知嗔火,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又,寒山子有詩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仔細想想,人在生氣的時候,就好像烏云蓋在心頭,你愈想驅散它,愈驅之不走。其實,沒人喜歡生氣,但往往境界現前,卻沒辦法不生氣,而且是越想越氣。由于眾生習氣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來似乎不會生氣,但心里卻是暗自生悶氣。不管怎樣,這心頭火,卻是被這怒和怨,慢慢點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顧,燒掉了所有的功德—親情、愛情、友情;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福報善果。當然,人非圣賢,誰也不能時刻都保持良好狀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修持,來慢慢調整自己,學會在大事臨頭時“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詩偈云:“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宋代高僧慈受禪師亦有《退步》詩:“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里嗔。”這首詩的大意是,勸人在受到傷害或吃虧的時候,不要立刻就發火或心生報復,而是反觀自身,想想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發怒,之后會有什么結果?若不生氣又會有什么結果?這樣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間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銳了。一旦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場可能發生的爭吵或災難,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晚清名將曾國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長沙讀書。他的書桌就在窗前,后來有個叫展大寬的同學來了,因為來得晚,書桌只好安排在墻角。有一天,他突然沖著曾國藩大吼:“亮光都是從窗子照進來的,你憑什么遮擋別人?”曾國藩一聲不響地把桌子挪開。但展大寬仍不滿意,第二天,他趁曾國藩不在,竟把自己的書桌挪到窗前,把曾國藩的書桌移到墻角。曾國藩看了沒說一句話,之后他就一直在墻角的位置讀書。后來曾國藩考中了舉人,展大寬又來尋釁。他氣呼呼地說:“你讀書的地方風水好,那本來是我的,結果讓你給奪去了。”旁邊的同學為曾國藩抱不平,問道:“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換過來的嗎?”展大寬無理取鬧的說:“所以呀,他才奪了我的好風水!”那同學說:“那好啊,你再搬回墻角吧,明年準能中舉!”眾人哄堂大笑。展大寬一臉狼狽,而曾國藩在旁,始終和顏悅色的聽著,不置一詞。 的確,曾國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后數十年的官場,縱橫和名利雙收,都證明了他能以過人膽識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謀”,化逆境為坦途,屢歷艱險而屢屢成功。他的成功,最終歸功于一個“忍”字,官場失意,忍忿;同僚排擠,忍氣;戰事潰敗,忍辱;名利無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個“忍”字,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一個“忍”字,造就了曾國藩的輝煌。而他亦有這樣的箴言流傳后世:“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后人贊他是“每逢大事有靜氣”。正是這種靜氣讓他的生命,有了一種安詳的境界。安祥是一塊智慧的美玉,它與豁達寬容結伴,同寧靜慈悲為伍,以成熟豐富為內涵。一個人能有安祥的心態,便能從容地面對世間百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一任自然,這便是一種永恒。 在佛經里,“忍辱”的意涵很豐富。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在逆境中忍辱負重、蹣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接受;而在事事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就隨之而至。 網上禮佛學佛的人都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也都明顯感覺到心頭火生起的時候,身心的迅速變化,既然如此,就應當適時轉換自己的心態,調整情緒,作深呼吸,安靜下來,從種種問題中,找出對治方法,并以償報和悲心來對待人和事,如此嗔心就生不起來了。寂天菩薩有首偈頌:“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若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是啊,狂怒和暴喜,都不能讓我們獲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靜氣地來看世間。
【總結】佛菩薩前點燈祈福消災?佛前點燈的意義?的問題有了答案,更多關于“佛前點燈的意義”的攻略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標簽: 佛菩薩前點燈祈福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