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普寧里湖算姻緣?普寧里湖在哪里?全方位攻略,做到心中有數“普寧里湖算姻緣”的內容如下:
本文目錄一覽:
普寧里湖冷美老婆出軌老公自殺
這種事情是很無奈的
對于愛情特別是婚姻
我們都要學會負責任
對自己的伴侶忠誠
里湖和梅塘被劃入揭西,是不是真的???
如果這二個地方真的被劃入揭西,那么普寧被揭陽拆分的日子就不遠了。。。
里湖鎮的人口
2008年統計總人口為109180人,有僑胞和港澳臺同胞4萬多人。 里湖鎮位于普寧市西北部,是中國廣東省普寧市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村級區劃為25個,2個社區,23個行政村,行政區劃代碼為:445281119。
普寧市里湖鎮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屬南亞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5℃,年均降水量2126.9毫米。由于地處半山區,“四水”環繞,水果資源豐富,素有名優特產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欖、龍眼等,里湖涼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眾多。
由于地處半山區,“四水”環繞,水果資源豐富,素有名優特產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欖、龍眼等,里湖涼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眾多。里湖是普寧三大古鎮之一,有飲譽海內外的河頭大鑼鼓和配套完備的英歌隊、醒獅隊、潮樂隊、游景等,燈謎、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
里湖鎮連續兩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和“揭陽市衛生先進鎮”。2001年先后被廣東省省委定為全省村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行點,被揭陽市定為農村基層開展“雙聯”責任活動試點,被普寧市定為全市鎮村換屆選舉工作、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先行點,被評為“省級中心鎮”、“揭陽市村民自治模范鎮”。 里湖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普寧市里湖中學),初級中學3所(竹林中學、里湖初級中學、石牌初級中學),小學24所,幼兒園12所,在校學生197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 ,年鞏固率97.5% 。還有成人職業技術學校10所。
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30個,其中影劇院1 座,錄相場4 個,文化室20個,運動場1個,老人活動室4個。電視差轉臺1 座,并傳輸有線電視19套節目。籃球、乒乓球、自行車等為主的群眾體育運動活躍,1992年自行車選手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并獲得好成績。群眾文藝有潮樂、英歌舞、舞獅、大鑼鼓、游景等,河頭大鑼鼓遠近聞名。 里湖鎮作為一個古鎮,其婚俗繼承了潮汕舊俗禮節,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說親合婚經由親戚朋友介紹、或媒人“牽成”、或自由戀愛而彼此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便可提及婚嫁之事,“父母之命”在今天未必死板遵行,“媒妁之言”卻是必不可少的婚姻“序曲”,男方必先備好“賞面紅包”到女方相親。傳統認為,一個人的生肖決定著其“嫁娶年”(即結婚年齡),而男女雙方能否成為夫妻則還要由其“八字”是否相合而定,這叫做“八字注定”。或許是向來“男尊女卑”的思想作怪吧,在里湖婚嫁中“合八字”的時候,只有女方將“庚貼”交給媒人送給往男方,而絕對沒有男方反交“庚貼”到女方之說的。“合八字”一般由男方父母請大家公認“最準”的中老年算命先生測算,確認男女雙方生肖合八字不會“相沖”后仍須等待三日,如三日內家里不會出現打破碗之類不祥之兆才可算為吉祥可合之命。
迎親完婚這是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一天新娘的兄弟是不會到男方家里去的,陪同新娘的是新娘的姐妹和阿姨們(伴娘和同寅姐妹們),到男方家后大家樂融融地“食丸”,中午男方大擺筵席請親戚朋友“食桌”。新娘和阿姨們坐一桌,該桌中新娘坐大位,伴娘坐其身旁算坐第二大位),有的新娘腳下還有“椅仔”(小凳子)給她墊腳,謂之“坐得四四正正”;新郎與朋友兄弟或其家人坐在一桌,但也常有忙于招呼接待客人而未食桌的,這種情況是十分正常的,因此該日做新郎沒有做新娘舒適。
約午后兩、三點時,“扛茶”(端茶)儀式開始了:新娘首先低頭不語,由男方家內人介紹受茶之人的稱謂,再由伴娘介紹給新娘仔,新娘聽后馬上端茶跪在地的草席上親切的喊聲:“爹,媽,請茶!”大官大家(家公家婆)坐“高椅”,笑著接過來飲下,之后大官在茶盤上放一個紅包,大家則將一枝如意別在新娘頭上,隨即用手輕按其頭,意味著“先將你按下,落來(以后)正會聽話!”,“扛茶”也是按次序來的,一般是大官大家,接下去是老舅老妗,姑叔伯輩,老叔老伯輩,以此類推,受茶人是一定要給紅包的。過后新郎新娘要同拜會司命公(12拜),拜祖宗(4拜)。 里湖是普寧縣的古鎮。從明代中葉起,每年農歷二月(沒定日,擇吉舉行)這里都要舉行大型游景活動。
景屏主要是古亭。此外尚有活馬、花轎,以及龍鳳獅象等吉祥物。活馬及馬夫,要花重金到北方雇請。古亭雕龍畫鳳,飾金漆銀。動物用竹木作架,鋪布糊紙,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坐于景屏上的,均系三、五歲的俊俏兒童。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活像古裝戲里的演員。一臺景物,由兩個壯漢抬動,系兒童家長出資雇用。家長或兄長姐妹,手提果子、茶水,寸步不離,緊緊跟隨,細心照料“景”上之人。景屏服裝,人才裝扮,觀眾都要細細品評。這是美的競賽,各家各戶,都要傾盡全力。
此地群眾,信仰關圣帝君。全鎮分為四社,一社河頭,二社新埔、新地內,三社松柏圍,四社富美。各社輪流,輪到的,負責請人戲,請英歌、請鑼鼓。
人戲多至十七、八臺。從龍門橋擺至下柴橋,一臺緊挨一臺。為了臉上有光,大家爭著請好戲,如“老賽桃”、 “老玉堂”、“老源正”、“老三正”等。帝爺開路,景屏隨后。接著是英歌隊、虎獅隊、鑼鼓隊。但見鼓樂喧天,彩旗蔽日,禮炮轟響,人頭攢動。紅男綠女,綿延數里,穿街過巷,熱鬧非凡。所到之處,各家都燃放鞭炮,以示歡迎。還在門口,置一紅桌,桌上擺著茶水、柑桔、橄欖、米糖枋、涼果,供游景人員,任意食用。
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游景活動更是錦上添花。“游老爺”的舊俗已經革除,景屏更加斑斕多彩。如鯉魚戲水、仙女散花、孔雀開屏等。“景”上之人,改靜為動,做著舞蹈、健美操等各種動作。人抬之景,變為電動。還有壯觀多姿的儀仗隊、管樂隊。活動經費由鎮福利基金會籌集。海外赤子、港澳商賈,專業戶、企業家,爭先恐后,慷慨解囊。 “人節”食“七樣菜”:農歷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也叫“人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初九天地生:農歷正月初九俗稱天地生,家家戶戶清早點燈籠在門前,備辦果品拜“天公”。這一天城鄉不宰生畜,不除穢物,咸感天地好生之德。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節城鄉有新婚及生男孫者,須出一屏或數屏燈屏貢獻擺設,每層燈多為戲劇故事。有的地方還有“做丁桌”的習俗。(似乎平寨每年都有)
鬧元宵舊俗:“鬧元宵”的節日,大致如下:正月十五夜走老爺,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
伯公生:三月廿九為伯公生。“買面線拜伯公”是這一日特有的現象。伯公,相傳是助大禹治水的伯益。 清明“上墳”:清明中,人們必須在家里祭拜祖宗,然后帶香燭紙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墳”。
端午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端午節。主要習俗有三方面:一是賽龍船,二是吃粽子,三是驅病辟邪。
六月二十四奉財神:里湖商戶,不論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有奉拜“財神爺”的習俗。
“出花園”:七月初七,不止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那些少男少女舉行“成年禮”的日子。這一日,虛歲為十五的孩子,穿新衣,食豬肚,高高興興告別童年,邁向成年。 “七月半”:農歷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也稱“鬼節”,不少地方則叫“七月半”。農村家家戶戶習慣做白果品,以豆為餡,印制成人、魚、花等形狀,俗稱“人仔果”。
中秋節:主要活動有幾項: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燒大窯。
冬至節:在農歷十一月,無定日,陽歷則固定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節前夜,家家戶戶都做米粉圓,俗稱“冬節圓”。俗語云:食了冬節圓,年齡加一歲。可見食圓的象征意義:歲歲平安,一家團圓。
“廿四神上天”:臘月廿四這一天,要拜祭司命公,即灶神。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家里來監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要去天上一趟,向玉帝通報這一家的善惡。農歷正月初四才回人間。老百姓怕灶神到玉帝面前說自家壞話,對灶神不敢有絲毫得罪。二十四日之前,人們就要把家里清掃一番,女人們一遍又一遍地清掃灶間、擦洗灶臺,做豆沙餡餅(軟餅)。據說祭品一定要有甜餅和酒,使灶神吃了粘口或成為醉鬼,這樣就不會開口在玉帝面前說這家人的短,那么這個家庭在新的一年就有福了。
【概括】普寧里湖算姻緣?普寧里湖在哪里?如果有幫到你,記得關注我們:http://www.zbbsyl.com/ 了解更多“普寧里湖在哪里”的內容。
標簽: 普寧里湖算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