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 2、韓國高考生家長為孩子點蠟燭祈福,這是什么文化習俗?
- 3、在家供佛為孩子祈請學業(yè)有成佛前供什么燈
- 4、為什么每生一個孩子祠堂里就要放一個燈籠?
- 5、兒子點燈什么意思
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其實有很多的節(jié)日和風俗都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積累流傳下來的,要知道不同的地區(qū)也會有不一樣的慶祝方式,以下來了解。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
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1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有一種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燈”。客家上燈習俗流傳的族群、區(qū)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又稱“賞燈”“升燈”。
“上燈”的由來
在客家,“燈”是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光明、希望、燈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從中原祖地一路披荊斬棘,最后落戶在現閩粵贛三地交匯地區(qū),其獨特的生活經歷,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團結,共同御敵的生存需要,由此產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傳統(tǒng),借“燈”慶祝“添丁”。
"上燈“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原因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的時間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后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
"上燈"的形式
“上燈”時要辦“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究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聚、祝賀。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qū),其禮節(jié)更繁,而且有所演變,他們在“上燈”后,中間還要“暖燈”(是“上燈”過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暖燈節(jié)”)。最后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村慶賀”之氣氛。
“上燈”習俗的改變
生了兒子的客家人在來年的元宵節(jié)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燈,即掛上一盞精美的燈籠,然后請村里有尊嚴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寫進族譜里,男孩就正式成為了這個家族的一員,之后擺下酒席,宴請全村的男丁前來喝酒。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在很多生女兒的也鬧燈,女兒也進入族譜。
客家上燈習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上千年,這種習俗現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深刻地體現了客家人的優(yōu)秀文化繼承意識。
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2
地日有啥寓意?
數字從一到十,九為陽數之極,十為陰數之尾,陽為天,陰為地,所以正月初九為“天日”,正月初十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頭的生日。古人認為,組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對應天之黃龍,故而土生萬物,又是萬物之庫。因此每個季節(jié)的最后一個月都屬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個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為太極,同樣“木火金水”合而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歸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產出金屬,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長出樹木,樹木可以生火,同時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銹盡之后也是土,火燃盡之后還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環(huán)往復的。當然人也是由五行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為安,入土才能循環(huán)。
所以“土”就是萬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頭日”。于是地日“認石頭”就成了一種習俗,所謂“認石父”,也就是讓孩子認石頭為父親,因為石頭堅硬無比,可以保護孩子健康成長,寓意著孩子像石頭一樣結實而長久。
什么是“上燈”?
正月初十也是上燈節(jié),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了,一般“上燈節(jié)”為五天,共分為三個步驟,分別為上燈,暖燈和落燈。從正月初十的零時開始“上燈”,也叫“開燈”,而這種上燈是專門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縣志》中記載說:“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戶且為當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滿月的人家,都要在這一天懸燈慶祝”。“上”也就是“懸掛”的意思,而“燈”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稱為“添丁”,與“添燈”諧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經滿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這一天就要“上燈”,也就是“添燈”。如果沒有滿月,則上燈的時間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燈時,一般是孩子的父親帶著鞭炮,從自己家門開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將花燈懸掛在燈棚中,花燈上寫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爺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負責寫族譜的長輩見到花燈后,就會把燈上面男孩的名字寫進族譜。在“上燈”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訴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擺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稱“請燈酒”。
上燈之后還要“暖燈”,也就是從正月十一之后,長輩要早晚到燈前觀看,并且要往燈中添油和祭拜,以確保花燈日夜不滅,代表香火不斷。到了正月十六日,將花燈取下來懸掛于祠堂或者客廳中,謂之“落燈”。
這種習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爺的保護,可以健康成長。之所以在“地日”這一天上燈,就是因為土地是萬物之母,是萬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說“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燈”,是人們對孩子的一種期望。
關于生男孩點燈的風俗3
生男孩掛燈籠
正月初十到,兩廣許多地方開啟了“上燈節(jié)”的喜賀日子。上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民俗。每年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凡宗族中有生有男孩的人家,都必須在祖祠上廳、祖宗靈位牌前方掛上一盞新燈籠,以此向祖宗傳達添新丁之喜訊,又俗稱“掛燈”,所以“上燈節(jié)”也被為“掛燈節(jié)”。在廣東順德,廣西岑溪、容縣、藤縣、北流、興業(yè)等很多地方都保留著這個傳統(tǒng)。
一般“上燈節(jié)”為期五天,分三個步驟,在正月初十零時開始“上燈”,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燈”,正月十六“落燈”。某些地區(qū)在正月初九或十一或十二或十三"上燈“,正月十五或十六"落燈"。在廣東順德,廣西岑溪、容縣、藤縣、北流、興業(yè)等很多地方都保留著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據記載,新生兒如是男孩(添丁),滿月后,在次年的農歷正月初十日,要懸燈慶祝(諧音“添燈”),俗謂“掛燈”或“上燈”,寓意添丁發(fā)財。在初十日零時,將五彩紙扎的花燈懸于屋廳(太公、宗祠)的棟梁上的燈棚里。這天親戚朋友都帶禮物來道賀,主家設宴招待,是謂請燈酒。
正月初十,又到了梧州蒼梧沙頭舊街一年一度掛燈的日子,掛燈,這是當地沿襲了很多年的習俗,與其他地方添丁戶各自掛燈不同的是,沙頭舊街的掛燈是添丁戶集資共同掛燈,共擺宴席聚餐,并且宴席是開在“燈頭哥”家里。
初十只掛燈不聚歺,只分一些供品,宴席聚餐是在正月十六圓燈那天,當天會抬金銀豬游行,更加熱鬧。
每年最先出生的男嬰自然而然地被奉為“燈頭哥”,一到年底,那戶人家就要負責召集各添丁戶開會集資,商量為孩子慶典祈福的具體事宜。當然啦,到時宴席是開在“燈頭哥”家里。
最先出生的孩子如“王者降世”,特別的聰明伶俐,寓意是當年出生孩子未來幸福生活的引領者,每年的添丁戶如中了“狀元”那般高興!
掛燈節(jié),天降喜雨,沙頭舊街25戶添丁家庭集體出動,今年是陳姓燈頭哥。掛燈隊伍抬著三牲酒禮,舞著獅子敲鑼打鼓,走街穿巷游街、并集體到天后宮祭拜媽祖,把花燈高高懸掛在天后宮大殿橫梁上,祈求小朋友聰明伶俐,快高長大,請媽祖他祖先神明保護。
這是名為“格食箱”的用來裝供品的物什,是先輩傳下的寶物,硬料木做成的龕子四面雕有精美圖案和有教育意義的詩句,抬起來很沉,后來經過不銹鋼改裝,少了許多古味。
與往年相比,舊街今年的上燈慶典有點冷清,巡游的隊伍少了舞龍和傳統(tǒng)的“八音”以及清脆說悅耳的七星小鼓,因為生活,舞龍隊中的一些“富娘婆(即婦女)”提前去廣東打工了。
初十掛燈,十六圓燈,環(huán)街環(huán)村游行慶典那天,鑼鼓鏘鏘,鞭炮齊鳴,舞獅舞龍,橫街窄巷,一團團爆竹散發(fā)出的硫磺味直鉆人們的鼻孔,驅風袪邪,黑壓壓的人群擦肩接踵,大有舊日“花街紅粉女,爭看綠衣郎”的盛況。
十六圓燈慶典活動結束后,添丁的父母們抱著各自的孩子在“娘娘”廟前來一張合照,定格開心時刻,看自已年輕的臉龐和稚嫩的嬰孩,一種責任一份向往油然而生…
有上燈就有圓(落)燈,正月十六為圓(落)燈日,在正月初十沒有喝上燈酒的親戚朋友到十六落燈日這天要補喝。
韓國高考生家長為孩子點蠟燭祈福,這是什么文化習俗?
其實這就像中國的父母為了給孩子保平安去寺廟里求平安福一樣,這也只是韓國當地的一個文化而已。對于韓國來說,高考也是孩子人生轉折點的一個時期,所以家長們都很看重這一次的考試,所以大批的學生家長前去寺廟為自己的孩子點蠟燭祈福。
韓國高考的舉行時間和中國高考的舉行時間不一樣,中國高考的每年舉行時間一般在6月份,而韓國高考每年的舉行時間一般在11月份或者12月份,就在昨天韓國的高考拉開了序幕,所以說也有大批的家長們會前往寺廟進行祈福,主要還是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其實東南亞地區(qū)的高考和我們國家都有許多相似之處,韓國人對于高考的重視和中國的家長相比并不遜色。
韓國高考的錄取率比中國的更低,對于韓國學生來說,能夠考上韓國大學的僅僅只占50%,所以可以看出競爭十分的激烈。并且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高考學子趕赴戰(zhàn)場,所以父母們在后面也是擔驚受怕,尤其是高考,算是決定著孩子未來走向的一次重要的考試,也算是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所以許多的家長只能夠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寺廟里以點蠟燭的方式為孩子們祈福,可能不一定會起到什么實質性的作用,但求一個心安。
這其實和中國家長們會在孩子考試的時候做出一個油條,兩個煎蛋,來拼成一個100分的舉動差不多,因為我們都知道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自己不能夠代替孩子上考場進行考試,就只能在背后默默的進行支持,同時也預祝韓國的學子能在今年取得一個好成績。
在家供佛為孩子祈請學業(yè)有成佛前供什么燈
建議供做成蠟燭形狀的電燈就可以,電燈安全。供燈的意義在于光明,不必執(zhí)著油燈、蠟燭,家里要注意防火。
我認識的一個佛教居士,喜歡供油燈,有一天起大風把窗簾刮起來被油燈點著,結果家里很多家具衣物都燒毀了,好在119救火及時,人沒受傷。所以在家燒香、點燈供奉要特別注意安全。
為什么每生一個孩子祠堂里就要放一個燈籠?
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xiāng)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農歷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并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xiāng)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征著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xiāng)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莊嚴、熱鬧。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農歷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并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xiāng)中宗族祠堂的燈
架上,以此象征著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xiāng)人的祝賀。
兒子點燈什么意思
兒子點燈什么意思
兒子點燈什么意思,在生活當中,點燈可能對于大家來講比較陌生,點燈是屬于廣東地區(qū)的一種習俗,點燈禮作為紐帶,將他們緊密聯系起來,下面我整理了兒子點燈什么意思。
兒子點燈什么意思1
點燈這個習俗一般在廣東地區(qū)比較常見,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進行的一項活動。這生子點燈的主要寓意為順順利利,健康成長。還有一種點燈就是辦喜事時會點燈,這個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婦有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的生活。
這是比較常見的點燈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區(qū),特別是在農村地區(qū),有一種不常見的點燈方式。那就是在大年三十點燈,或許在其他地方這不叫點燈,而且點燈的方式和廣東地區(qū)的點燈方式是不同的。
不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廣東地區(qū)主要是為了慶祝,而巴渝地區(qū)主要是為了祭祀。而這種與我們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為了祭祀我們的已逝去的親人,幫他們點燃香燭,以表追悼之情。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一種比較古老的點燈儀式。
這種點燈儀式可進行也可不進行,因為它不是為了悼念我們的逝去的親人,而是給一些不認識的過路鬼魂點的燈。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闔家團圓的時候,也會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點香燭。但是一些老長輩會在屋外的馬路邊上點幾根香燭,甚至會盛一碗飯倒扣在地上,他們管這個叫點燈。
記得每年回老家過年,吃完團圓飯后,奶奶都會一個人拿著香燭和一碗飯出去,以前總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來問大人,他們說那是給過路的鬼魂點個燈。當時也沒明白,為什么要給他們點燈呢,又不認識。
長大了漸漸的明白,那就像是給沒有家的人一點施舍或者說是溫暖。因為世間總有被拋棄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樣的,也會被人遺忘,沒有人為他們點燃香燭,更不用說有祭祀品去祭祀他們。所以我認為這是老一輩人對那些無家可歸的鬼魂的'可憐吧。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讓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其實我認為不管是哪種原因,這都是人類的一種善良的表現方式,對親人也好,對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種尊敬的意義在里面。但那都是過去的做法了,現在基本上沒有這種說法了。倒是有另一種說法,不是為了祭祀,而是為了守歲。
在農村過年,在除夕都會通宵點燈,家家戶戶出除夕都是燈火通明。以前沒有電燈就是用煤油燈,而且家里火爐的燒得旺,整個村子顯得很光亮。這個習俗是由守歲而來,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除夕都會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或是做一些春節(jié)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歲這個習俗的由來已經很久了,據記載南北朝時就開始有了。我們家鄉(xiāng)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說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燈會一直亮著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會多準備一些烤火用的東西。這是表達對逝去歲月的留戀和對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辭舊迎新的意味。
記得小時候家里吃完年夜飯,就會貼春聯放煙花,平常都會很早要求小孩睡覺,但是在除夕卻鼓勵小孩熬夜,而且誰能堅持就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壓歲錢。并且父母總會說過了今晚你就大一歲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調皮,其實這是在告誡我們要珍惜光陰。
不管你是在哪個地方,聽著哪一種點燈方式,那都是一種傳統(tǒng),都是一種好的祈福方式。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體現出了我們中華傳統(tǒng)習俗文化的深奧與久遠,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兒子點燈什么意思2
凡是當年出生,要參加第二年元宵點燈的男丁,都叫做“燈頭”。按照莫氏家族的規(guī)矩,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燈頭才能舉行“點燈”儀式。如果那年只有一個燈頭,則只能吊“豬仔籠”。
“豬仔籠”是用竹子編成的,形狀像一個沒有底的大籮筐。這本來就是莫氏族人用來圈豬仔的用具。所以“吊豬仔籠”這種儀式的寓意,就是希望來年莫氏家族新添的男丁不要像今年這樣只有一個,而要像下豬仔那樣,越下越多。豬仔籠由祠堂負責,在儀式舉行前安排人做好。
吊豬仔籠的時間是農歷正月十六早上。地點是在祠堂中。族長、家族中輩分最高的長老、祠堂公、燈頭的祖父、父親都要參加。人們身著長衫,進入祠堂。燈頭由祖父或父親抱著。儀式由族長主持。與點燈相比,吊豬仔籠的儀式較為簡單。
只是在族長的主持下,在祖宗牌位前點上香燭,眾人一齊把豬仔籠吊到祠堂的正梁上,然后由燈頭的長輩抱著燈頭在祖宗牌位前上香、跪拜就行了。豬仔籠由正月十六掛到正月十九。
正月十九把豬仔籠取下后用火燒掉,整個吊豬仔籠的儀式就結束了。吊完豬仔籠的燈頭,等到第二年元宵節(jié),還是要同后來出生的男丁們一起,舉行正式的點燈儀式。
兒子點燈什么意思3
點燈儀式非常隆重,時間也比較長,程序較為復雜,分為好幾個步驟。
一、開燈。
開燈的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二之間的一天。具體日子由村里的風水師選定,但不能晚于正月十二日。風水師根據最先出生的那個燈頭的生辰八字,來推算確定開燈的吉日。日子確定后,由祠堂負責通知各個燈頭家。
開燈之前要先搭一個燈棚。燈棚是用木板搭起來的,長八米,寬四米,高四米,像一間三十多平方大的木板屋。進門后左右兩邊的木板上還雕刻有龍鳳圖案和八仙賀壽圖。
到了開燈那天,天剛亮,有燈頭的人家就要敲起銅鑼、打起鼓去村里的“洪圣廟”。60歲以上的老人要穿長衫,將廟里供奉的洪圣爺、洪圣媽和金童玉女的神像請下來,為神像掛紅,就是用紅布披掛在神像身上,然后迎接到燈棚里,供奉在燈棚上方正中。神像前面安放供桌,擺上大香爐和煎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二、搶炮頭。
這是點燈儀式中的一個慶祝、娛樂活動。時間是正月十五上午,地點在村內的廣場上。
村民們用兩張八仙桌疊起來,上面再安放一張凳子,把沖天炮立在凳子上,炮頭上掛著一個彩頭。炮仗被點著后立即沖天而起,只聽半空中一聲震響,彩頭從天而降。村民們一擁上前,爭先恐后搶奪彩頭。
誰搶到彩頭,就預示著今年有好兆頭,還會獲得一份獎品。一共要放九炮。沙尾村莫氏共分為四大房,搶到彩頭的一房人要在一起聚餐,以示慶賀。今年獲得獎品的一房人,明年又會還回同樣數量的物品來,作為明年搶炮頭的獎品。
三、酬丁禮。
農歷正月十六是舉行酬丁禮的日子。這一天要在祠堂門外的廣場上舉行大盆菜宴。這天下午五點鐘左右,在祠堂門外放三聲鞭炮,村里的男丁聽到三聲炮響,就會自動來祠堂赴大盆菜宴,不需另行通知。
制作大盆菜宴的原料有蘿卜、芽菇、腐竹、芹菜、豬肉、門蟮干、魷魚、鴨肉等十五種,每一種原料的重量都根據全村男丁的總人數按每人四兩進行計算。由有燈頭的人家集體分攤,湊齊后交到祠堂。
祠堂要一樣樣驗收過秤,保證一兩不差后,安排人制作。制作方法是先將十五種主料分別制作成十五道不同風格、不同味道的主菜,然后以蘿卜作為第一道菜鋪底。將十五道菜依次一層層裝在一個大木盆里,每桌就一盆菜,稱做大盆菜宴。
四、圓燈。
這是點燈禮的一道重要程序。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九日。這天早上,
燈頭的家人帶著燈頭來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的供桌上擺上大盆菜、煎堆、酒、水果等供品,點燃蠟燭,燃放鞭炮,抱著燈頭向祖宗跪拜、上香、進酒;
拜完后,再把供品拿到祠堂門外,擺到一張桌上,以同樣的方式拜天,拜完天,再拜祠堂大門內的土地神。圓燈儀式結束后,就可以把掛在祠堂和家里的燈籠取下來燒掉。
標簽: 在家為孩子祈福點燈